上海市特级校长、愚园路第一小学校长王克坚说,雷夫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们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这很值得中国老师们学习。“现在校园里出现了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独生子女孩子‘三独’碰头的现象,彼此身上负面的东西也许会互相影响、互相感染。如何避免?雷夫说要把班级建成孩子们心灵的家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大家坦诚交流,敞开心扉,这一点在目前我们的校园环境下也比较难做到。”王校长说,不少家长心目中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他们会对学校十分苛刻。而老师们眼中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他们要因材施教,这就会与家长的“高标准”形成一定的矛盾。
长宁实验小学校长潘宗娟说,雷夫在班级教育中十分善于鼓励孩子,尽可能为孩子们创设丰富的课程选择,还有就是淡化考试分数。雷夫的许多理念和做法对中国教育颇多启迪价值,但有的也不太能够完全照搬。比如,雷夫面对的孩子大多是移民,比较穷困,老师教什么甚至灌输什么,孩子和家长都会照单全收。但现在上海的情况则有很大不同,不少孩子的眼界十分开阔,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和关注也相当巨大,有的还带有十分严重的教育功利目的,这是中国教育目前碰到的新课题与新挑战。
而在长宁区教育局局长姚期看来,“学习雷夫好榜样”最重要的是学习他的理念和切入点。“从雷夫的日常做法不难看出,他不把知识教育放在第一位,而是先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上化学课前,他先传授的是实验规则、自主探索和合作精神,而我们的老师则是先把所谓的知识和技能讲深讲透。”姚期说,这便是我们与先进教育理念之间的差距,对此其实大家已经认识到,但如何去弥补或愿不愿弥补,这就是一个矛盾和困境。打个比方,我们的老师比较关注树上的果实是不是长得大、长得美,如果长得有问题了就打农药,却很少去关注土壤下的树根生长的状况。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树上的果实,而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树根,树根长不结实或已经受到病虫侵蚀,树上的果实打再多的药物也会无济于事。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