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月初,一则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以“涂鸦告别”的创意来告别大学生活的新闻又让人们关注起“涂鸦文化”。大多数人眼里,涂鸦是一些不留名的年轻人宣泄情绪的极端方式,推而广之,便将所有绘制在露天墙体或建筑外围的绘画也一竿子打死,于是一些精彩的建筑美术在有色眼光中被忽略。让人们懂得欣赏建筑美术,得从脱离误区开始。
【趣味涂鸦为生活添彩】
“涂鸦”,源自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的顽皮之行,后来人们便从卢仝的诗句里得出这个词语,并流传至今。而这个词语与英语graffiti的原义有微妙的差异,graffiti表示在墙面等介质上涂画,并没有汉语“涂鸦”中乱涂乱画的含义。的确,国内有不少街头涂鸦往往是一些年轻人拿着喷漆随意书写文字或画些意味不明的图形,这些误将浮夸当成趣味的倾向犹如掉进粥里的老鼠屎,让本该表达创意的趣味建筑美术被混淆其中。
位于M50创意园区旁的莫干山路涂鸦墙曾经是无数艺术发烧友争相留念的艺术地标,那600多米的墙壁上留下了国内外许多艺术达人的杰作,充满活力与时尚气息。现如今,它也顶不过“命运”,很有可能在年内被拆除。值得关注的是,在得知涂鸦墙即将消失的消息后,无数网友纷纷表示要赶紧趁着它还健在,再去最后跟这个被网友称为“上海最惊艳的涂鸦墙”留个念告个别。这里的涂鸦充满趣味性,给许多人带来过视觉的享受,并不是一些丑陋而浮躁的情感宣泄,完全称得上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美术品,即便如此,它仍逃不过叫拆的厄运。
【环保又醒目的风向标】
很多人觉得涂鸦会给整洁的街道增添杂乱不堪的污染,会影响视觉上的美观,那么就让涂鸦艺术兴盛的西方艺术家告诉你,涂鸦可以是既环保又标新立异的街头符号。
斯洛伐克的小镇上,一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缤纷的色彩、丰富的图案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里是当地的一座幼儿园。充满童趣的用色和简单易懂的形象却丝毫不会让人觉得幼稚,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构图设计都颇有些艺术家的风采。如此精彩的壁画不仅让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各路艺术大师在教堂里留下的宗教题材名画,同样带有鲜明的功能性和指向性,也许在未来这些涂鸦画也能成为经典。
很明显,西方涂鸦并非想象中那样想画就画的,有些艺术家甚至还用涂鸦为城市的“伤疤”整整形。马路边上歪倒着的路桩有些不美观,但被简单画上比萨斜塔的模样后立刻焕然一新,缺点变成焦点。城市中这样微小的缺陷不需要进行改造,只要这么神来一笔,就能体现出环保与创意。
【不留名背后的正能量】
现下时兴“正能量”,而恰到好处的涂鸦艺术正是表现出正能量最平易近人的形式,一些真实的现状往往能在似真亦幻的绘画中给人启示。
最近,英国伦敦街头有一些巨型动物出现在街头的房屋上,有松鼠“攀爬”着望向不远处的大栗子;有一头狐狸百无聊赖地“蹲”在墙边打着哈欠;还有一只不知什么品种的通体海蓝色的大鸟正在酒吧外严肃地注视着眼前。人类的脚步仍在地球上扩张着,而它们又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种最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我们在其中更希望看到的是涂鸦对环境的美化,无论它是充满趣味的,或是意味深远的,最起码是要让人在视觉上产生美的享受的。我们国内的涂鸦就像是一群孤苦无依的流浪者,他们想在城市中自由居住几乎就是奢望。我们的城市规划不该是简简单单把建筑美术排除掉,如果能更好地加以利用,反而能让单调的城市街头更具人文气息,产生积极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