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文创产业的定义里,将其产业目标和功能描述为“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在十三项分类中,特别列入了“创意生活产业”这一类别,正反映了文创产业服务生活品质与生活理想的目标。无论是公共艺术还是文创理念,都是以生活美学为媒介与手段提升城市文明品质。
初夏,宝岛台湾的一次短暂的行程,让笔者有机会领略那里的人文景象,也对中国台湾在公共艺术以及文创方面的城市经验留下深刻印象。
管理者、艺术工作者与民众共同演绎生活美学的城市故事
首先,打破物理的围墙和心理的围墙,让民众成为生活美学的创作主角。文创园区不应该落入“围合”区域的窠臼,不仅要打破物理上隔墙,更要打通心理上的隔墙。台湾文创协会荣誉理事长李永萍坚持这样的理念,园区要与周边民众有“非常友善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由她主导推动开发的台北华山文创园区创意模式正是佐证了生活美学存在和发展的旺盛气象。
台北华山文创园区原先是一个酒厂,改造后成为综合性的文创聚落。园区内的仓库建筑,透出时间的印痕和历史的肌理。触目可见的涂鸦艺术让这里早已变成市民休闲的空间。每逢周末假日,大草坪上是年轻人的创意市集,在这里逛创意小店,看场艺术电影或几乎不间断的文艺表演,甚而在咖啡厅里发呆玄想,已经是台北市民以及观光客来此漫游的一种习惯。这里,时常有重要的展览和艺文活动,如普利策新闻摄影奖70年大展之类,又如“汉字文化节”等。这里能够让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学的感动。恰如李永萍对笔者所说:“一个文创园区的设计和建设,除了设计师外,还需要好的(民众)参与、好的活动来不断地刺激。”
在高雄驳二艺术特区,园区及其公共艺术作品与民众的互动呈现了生活美学的别样的意境。驳二艺术特区原本是高雄港接驳码头的废弃仓库群,过去储放鱼粉和砂糖,建成特区后,平等受益的艺术家轮换机制和不断进驻的文艺表演,这里已是周边居民和慕名而来的游客分享艺术的地方。威猛的变形金刚、在地特色浓郁的超大型公仔、挑高的单层仓库以及开阔的广场和废弃的铁道,构成了艺术创意与世俗生活融合的视觉图景。尤其是夕照下,周边社区的阿公阿嬷带着小孩牵着狗在草场上憩息,草场上那些看似不搭调的装置、钢雕就有了生命,生动感人。
汲取在地文化原力,寻求生活美学的意象和文脉
有人说,在历史底蕴深厚之处深耕文化。如果你想在喧嚣的城市放慢自己的脚步,值得台北人骄傲的去处绝对是“康青龙”生活街区。这里从历史文化积淀而发展出的市井街廓,独具人文生活、美学意趣的特质。这里集结了许多表现新世代年轻族群风格特色的个性化小铺。从复古风、创新派、朋克风、生活杂货、手作工艺到二手旧物、文创小店,都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注重生活细节和生活创意,善用文化元素及本地资源进行原创设计的生活日用品和食品比比皆是,如稻米、茶叶、竹子这些原生态材料。连深巷小弄的店招或广告都文气十足。一家名为“罐子/茶书馆”的招聘启事上写着:欢迎热爱艺术和餐饮的你加入我们的团队……台湾作家韩良露称之为这是“照亮旅人心灵的人文巷弄”,生活美学的呈现,唯斯为盛。
台湾的捷运又可以说是一处处人文景观。公共艺术在捷运的进驻成了加持生活美学的力量,也透析才与在地文化的内在联结。高雄美丽岛站由由意大利艺术家水仙大师(Narcissus Quagliata)亲手打造的大型玻璃彩绘穹顶,这个被评为世界地铁公共艺术第二名的作品,瑰丽宏大,就是凸显了海洋文化的迷人特质。而在台北当代艺术馆所在地所辐射的捷运站一线,则散布着许多像儿童玩偶、龟兔、鸡鸭等满是生活情趣、宜人的公共艺术小品,有个机器人装置作品,人们可以通过它把手机、MP3里的音乐播放出来,真是与来往的人流与周边传统社区之间构成了和美的世俗图景。
静修内在,关爱生命,延展生活美学价值最核心和终极的人文关怀
茶艺茶道,似乎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文化涵咏。在台北的大街小巷有太多的茶叶铺和茶坊,于是饮茶便有了禅修与文学的附着。而真正文学的感动往往在随处即是的海报、随手浏览的杂志,在大学的校园、在捷运、高铁、在旅店,像捷运上的台北文学奖的诗歌招贴给行色匆匆的旅人一份内心的温情。记得一本由台湾盲人重建院出刊的《重建报》,写下了不少励志的故事,而一首《温暖》的诗歌同样让人动容。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一组用玻璃砖组合的公共艺术作品刻上了许多往生者的名字,作品立在台北101大楼的前面,上面写着“献给所有亲身参与台北101的伙伴,特别纪念因工往生者”。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以“慢生活”为题(life in the slow lane),赞誉台北与在大部分竞相兴建酷炫的摩天楼的亚洲城市不同。显然,当艺术与美变成一个城市所有的人们共同的文化认知和生活态度,一个美学之城创意之城会不期而至,进而成为城市共同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