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电扇输入中国。作为电气化生活的典型物品,受到达官贵人和富豪巨绅的追捧,后逐渐进入公共空间和中产家庭。上海制造电扇肇始于1915年。时任洋行账房先生的杨济川通过自学钻研电气和机械知识,仿造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出产的“奇异牌”台扇(GE),试制成功两台国产电风扇样品。翌年,杨济川和他的两位朋友叶友才、袁宗耀共同凑资成立了华生电器制造厂。但由于资金短缺,真正投入批量生产是1924年,此时距离试制成功已过去近十年,中国早期电器工业发展之困境可见一斑。“五卅运动”后,提倡国货的浪潮风起云涌,上海华生电扇的销量由此蒸蒸日上,受到国内市场的普遍欢迎,并远销南洋一带。
华生电扇历时之久、声誉之隆、惠民之广,在国产电器的工业设计史上是罕有匹敌的。早期的有台扇、吊扇、通气扇和火车用扇等多种类型与规格,但在结构和造型上均以舶来品为蓝本。以最为常见的华生台扇为例,其外观几乎完全翻版于美国“奇异牌”,疏可跑马的网罩正面由象征风力的螺旋曲线构成,芒果形的风叶共有四片,圆锥形的底座亦较为沉重。这种亦步亦趋的外观仿制除技术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意图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和洋货一样好”的观感认知。华生电扇的配件甚至一直可与“奇异牌”通用,质量也与后者旗鼓相当,这意味着当时的生产水准通过仿制已达到国际标准。外观设计的自主更新主要体现在外壳以铝合金代替铸铁,风叶增加镀镍及各种颜色,益臻美观。优质可靠的华生电扇打破了美国“奇异牌”独霸中国的局面,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这种美国式的设计风格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上世纪50年代的网罩更为细密,采用曲直结合的同心圆构造,风叶仍保持四片,但增大了面积,马达外罩和底座则没有大的改动。
70年代初,华生电扇迎来新的设计转型。当年东芝、日立等日本电扇倾销中国香港,老一代的中国名牌面对外销市场的节节败退,深感压力重重。华生电扇虽然在风力、风速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技术早就过关,但和日本产品铝合金质感的华丽外观相比,其一成不变的“经典”造型令消费者倍感失望。1972年,华生电器制造厂厂长到上海市轻工业学校邀请造型美术专业的教师吴祖慈主持外观设计。吴祖慈是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工业设计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受教于著名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家郑可教授。他从事教学工作后一直秉持老院长张仃提倡向工人老师傅学习的理念,身体力行或引导学生下乡进厂,积累了多项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经验。这次面对重托,吴祖慈带领5位毕业班学生进厂与工程师、工艺师和老师傅紧密配合,历经三个月的奋斗,重新设计了40公分华生台式电风扇的造型。这款新设计一改圆形铸铁底座的传统风格,采用长方形底座造型、铝合金装饰板、琴键式开关、三片式风叶和饱满的金属镀铬网罩等若干新颖的造型元素,在香港市场推出后大受欢迎,居然一举挤垮了日本产品。翌年吴祖慈又设计了一款现代感更强的高低座台扇,后获1980年的国家银质奖。七八十年代的国内电扇热销时期,该设计被各地乡镇企业竞相仿效。事隔四十年后,当吴祖慈教授再次回忆起这段历史,他谦虚地表示华生电扇在外销市场的重生虽然是设计的成功,但也离不开香港同胞一片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