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1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只烧鸡“换来”的朱漆盒
李志胜
  ◆ 李志胜

  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一套茶具和一个朱漆盒。看了这则新闻,我不由得想起20年前,我从黄河背河洼地淘得的一个清代朱漆盒。

  这个朱漆盒是民间很传统的那种,周身芙蓉红色,盒顶及盒沿彩绘有夸张的花卉纹。盒内被漆成了黑褐色,非常光滑和闪亮。盒盖直径17.5厘米,盒身高6厘米,系大众材质,无雕刻,经朋友鉴定乃清代作品。

  记得当时是在村支书老钱家,我们工作组一行三人,负责该村的脱困帮扶工作。中午在村子中溜达了一圈儿,脑子里有了一个大概印象,几个人便集聚于钱支书家里“把诊问脉”。这时,支书媳妇钱大嫂盛放针头线脑的朱漆盒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我乘暇走过去,拿起来仔细端详,不禁暗自啧啧称道。钱支书笑着说:“兄弟,你若喜欢,就让你嫂子送你得了。”我当时还年轻,脸皮儿薄,自然是“口是心非”地拒绝了。

  慢慢的,大家熟悉了。一次在钱支书家喝酒,我又对他堂屋当门桌上的朱漆盒“抚爱有加”,没想到次日回城时,我竟在我随身的挎包里看到了它。原来是心细、热情的钱大嫂见我喜欢这朱漆盒,于是悄悄地将里面的碎东西倒出来,把它塞进了我的挎包。

  我不忍心“夺爱”,但又“爱心”不舍。无奈,再一次去钱支书家里,我客套了几句,就顺手掏出50元钱,以作为我购买朱漆盒的费用。不料生性率直的钱支书两口子当即拉下了脸,说我要是看不起他们就将盒子拿回来,若看得起就“好声好气、别讲二话”地收了……

  工作了两年后,我们要离开背河洼地的那个村子。临走前,我从集镇上买了两只烧鸡,送给钱大嫂,钱大嫂不收,钱支书遂呵呵劝道,“接了吧,咱兄弟的心意!”我从他两口子那和蔼可亲的笑容里,分明看到了一缕宽厚、质朴和理解,隐于其中如漆器般明亮。

  这个用两只烧鸡“换来”的朱漆盒,至今存放于我书房的橱柜里,只是它日渐显得“衰老”,显得与我身处的生活氛围“格格不入”。特别是前年,我的小外甥来我家,非要玩我的朱漆盒,妻子当时认为那是个木头做的木盒子,不像瓷器那般娇贵,就拿给了他,没想到那小子竟将我的朱漆盒摔得“伤痕累累”,至今仍让我心疼不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两只烧鸡“换来”的朱漆盒
抗战时期的《壮训给养费收据》
收藏易拉罐的快乐
欲擒故纵得珍币
唐云先生送我一方歙砚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两只烧鸡“换来”的朱漆盒 2013-07-13 2 2013年07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