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画案上放着一方砚台,近四十年来,它一直伴随着我,在砚台的侧边刻有这样几行字“一九七六年七月廿四日过南昌,李东海以自制竹节砚见赠,志文同志见爱,即转贻,刻此记之以留纪念,杭州唐云同于南昌”。
其中有这样一段经历,一九七六年夏,我随唐云老师赴黔、桂、湘、赣写生,画院同行的有俞云阶先生,陆一飞和邱陶峰共五人。一路先到贵阳、黄果树、遵义、娄山关。在遵义写生时,适由宋文治先生带头的南京国画院同道也在此采风。当地宣传部门得知,便要热情宴请二支写生队。恰这时遵义地区正经历自然灾害,老师同情灾民,对我们讲:“当地老百姓还很苦,再好的东西我也吃不下。”但盛情难却,老师遂要我装病,托辞大伙需要照顾而婉辞了。
我们一行到了桂林,尽量不惊动当地领导。老师素喜小饮,船到兴坪,我拿碗去镇上沽酒,当时买酒要凭票,走了好多家,有不要酒票的,买了一碗。老师一喝说:“是山芋做的酒”。由于酒质太劣,喝了两口就倒掉了。我再去街上寻觅,好不容易见一店橱窗内有一瓶“李度”酒,瓶上全是灰尘,店员说不需要票,我很高兴地就把这瓶地方名酒买了回来,打开酒,一见瓶底有条小虫,老师还是很开心,“怪不得能买到名酒,原来是让虫钻破瓶塞,别人不敢买。不过酒很好。”
一路行来,老师很少要我拿行李,总是自己随身携带。在韶山冲和井岗山,老师十分勤奋,画了不少写生稿,用笔用墨天人合一。晚上回住地,在暗淡的灯光下整理墨稿,有的补上浅绛色泽,画面活泼有致。老师认为,画家下生活很重要,观察要别具眼光,才能气韵生动。他以后创作的以韶山、井冈山为题材的山水作品,都是那时下生活的积累。为了更贴近生活,使画面生动,有时还叫我在上面画几个人物,并题上“志文为添数人,增色不少”。后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还分给我稿费,真是难忘之情。
到了南昌,当时生活环境稍好了些,得知老师到了,当地领导和知名人士来看望,一起来的还有当时的制砚高手,就是李东海,带来一方自制歙砚,式样新颖,送给老师。老师是鉴赏名家,很喜欢。我在一旁看了很久,老师问:“你觉得这方砚台刻得怎样?喜欢吗?”我说:“刻得太好了,这是送给先生的”,然而老师爽快地对我讲“你喜欢就送给你。”并马上亲自操刀在砚侧刻下了上面的句子。我非常感激,好几个月一直难以平静。后来我请人特地用红木制作了一副天地盖把它收藏起来。虽然我后来出国讲学、办展,并数易居所。但一直随身带着,感受温馨。先生的为艺为人,对后辈的关爱,我一直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