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面对百岁老人,科学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面对百岁老人,科学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面对百岁老人,科学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面对百岁老人,科学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面对百岁老人,科学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2013年08月0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百岁老人,科学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长寿“秘方”在哪里:在基因里?
袁原
■科学家从人类基因入手,为寻找长寿秘方开辟新方向 本版图片GJ
■生活在“长寿村”的107岁老人萨尔瓦托雷·卡鲁索
■患有拉伦侏儒症的“小矮人”与各种老年病绝缘
  文/袁原

  为活得更长,人们在饮食、环境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费尽心思。越来越多研究却显示,一个人能否长寿,基因起决定作用。

  从意大利到厄瓜多尔,从纽约到夏威夷,科学家将焦点锁定“寿星”的基因,为人类寻找长寿秘方开辟新方向。

  “长寿村”的奇迹

  意大利本土最南端的卡拉布里亚地区有一个名叫“莫洛乔”的偏僻小村庄,全村2000多名居民中有4人年龄超过100岁,还有4名99岁老人。为探寻当地人长寿的秘密,遗传学家朱塞佩·帕萨里诺和毛里齐奥·贝拉尔代利专程前往探访。

  他们在那里见到107岁的萨尔瓦托雷·卡鲁索。这位老人正在壁炉前烤火,借着火光阅读报纸上一篇关于世界末日的文章。壁炉上的镜框装裱着他的出生证——出生日期1905年11月2日。

  卡鲁索身体健康,头脑清醒。他清晰地记得8岁那年父亲去世的情形,妈妈和哥哥怎样被1918年爆发的流感夺去生命,以及1925年自己因伤退伍的事情。当被问及养生之道时,卡鲁索说:“不吸烟,不喝酒,不碰女人。”豆子和无花果是他的主要食物,童年时几乎没吃过任何红肉。

  103岁的多梅尼科·罗密欧和104岁的玛利亚·罗萨·卡鲁索也给出相似的答案。罗密欧说,自己多年来什么都吃,但什么都只吃一点点。

  两位学者并不相信这种所谓的“长寿食谱”。贝拉尔代利说:“他们总说,自己只吃水果和蔬菜。”帕萨里诺补充道:“那是因为他们只有蔬菜和水果可吃。”

  曾有不少研究试图证明,吃素并节食能够延长寿命,但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很难在两者之间建立必然联系。遗传学家如今相信,强大的基因技术、基础分子研究以及对人口数据的分析,才是破译“长寿村”秘密的正确途径。

  他们的研究实验首先在当地民政事务登记处展开。意大利各地方政府保留了自1861年以来所有市民出生、结婚和死亡的详尽资料。帕萨里诺的同事马可·焦尔达诺等人以此为据,为卡拉布里亚区的202位90岁以上老人制作家谱族系图,把他们与其兄弟姐妹和配偶相比较。

  焦尔达诺说:“他们来自同样的文化背景,饮食、生活环境也一样,但他们的基因不一样。”他们发现,从基因角度而言,男人可能比女人更长寿。这与之前一些研究结论截然相反。焦尔达诺解释,男人拥有更利于长寿的基因,但女人更善于照顾自己,结果往往活得更长。

  分析显示,当地90岁以上老人负责消化和尝味的等位基因比较特殊,因此偏好食用略苦的食品,例如西兰花和其他深色蔬菜。这类植物往往富含多酚,有利于细胞健康也有助人们更有效吸收营养。

  总之,这些长寿老人似乎拥有“加强版基因”,影响着他们吸收能量、调节体温并最终延长寿命。

  “小人国”的礼物

  在地球的另一端,厄瓜多尔南部山区医生海梅·格瓦拉对拉伦侏儒症的跟踪研究,为人类降低老年病患病率、延长寿命提供了另一种希望。

  拉伦侏儒症是一种罕见病症,由基因变异引起,患者身材矮小,平均身高只有1·2米。在格瓦拉行医的偏远山区,这种遗传疾病尤其高发,25年来他接触过100多名患者。这些“小矮人”虽然长不高,但不会患上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各种老年病。

  40岁的单身母亲梅什·罗梅罗·罗布莱斯是典型的拉伦侏儒症患者,身高只有1·2米,异常肥胖。格瓦拉拍着罗布莱斯的肩膀说:“瞧瞧她,按脂肪含量算,她肯定得患上糖尿病,但她却没事儿。”

  经过多年跟踪研究,格瓦拉发现,他接触的拉伦侏儒症患者无一患上糖尿病或癌症。“我意识到其中必有联系。”

  美国南加州大学细胞生物学家瓦尔特·隆哥从格瓦拉的患者身上抽取血样带回实验室,发现这些血液能够使培养皿中的人体细胞免受癌细胞影响。

  难道拉伦侏儒症患者的血液中比别人多出某种让人健康长寿的神秘成分?恰恰相反,与常人相比,这些患者的血液严重缺乏IGF-1。这是一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儿童身高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IGF-1是人体新陈代谢强有力的调节器,还是癌扩散的促进剂。严重缺乏IGF-1的拉伦侏儒症患者虽然长不高,却免受糖尿病和癌症折磨。

  “好基因”的功劳

  在纽约,以色列医生尼尔·巴尔齐莱牵头的“爱因斯坦项目”自1998年开始跟踪研究百岁以上老人的长寿原因。

  该项目的研究对象最初仅锁定纽约城北布朗克斯的3名百岁老人,后扩展至纽约市附近的500多名百岁老人。结果发现,这些老人全是来自中欧的德系犹太人,他们的长寿“秘密”在于共有某种基因。

  “爱因斯坦项目”收集的数据显示,这些老人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相对较高,其子女的含量甚至更高。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有益健康的胆固醇。科学家发现,这些老人全都携有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的一种基因亚型。进一步研究证实,CETP基因亚型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爱因斯坦项目”代表了近年来人类长寿研究方向上的显著改变。巴尔齐莱说,过去,科学家致力寻找所谓的“致病基因”,却常常一无所获,这或许因为还有一组“保护基因”在发挥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科学家转为研究“保护基因”,它们的存在令“致病基因”失效。

  FOXO3基因变异就是这样一种“保护基因”。夏威夷大学科学家发现,携带这种基因变异的瓦胡岛美籍日本人出奇健康。虽然年过80,他们无一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科学家们试图从基因里寻找长寿秘密,但反对基因宿命论。帕萨里诺说:“决定长寿与否,并非是好基因、坏基因那么简单,而是恰当的基因在恰当的时机发挥作用。说到底,人们能否长寿,基因只发挥25%的作用,环境和运气都有关系。”

  比如说,要是“长寿村”的萨尔瓦托雷·卡鲁索不是在88年前因摔断腿退伍,或许根本没希望活到107岁,他的战友全部丧生战场。

  本刊主编  汪一新  卫蔚

  (本刊除“论坛”及本报记者署名文章外,均由新华社供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特别报道
   第A04版:特别报道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视窗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市场之窗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7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B08版:健康/新民环球
   第B09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0版:地产资讯
   第B11版:地产资讯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0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1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2版:广告/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新民楼市
长寿“秘方”在哪里:在基因里?
本期导读
热点锁定
生活环境封闭 基因变异固化
寻找长寿秘密 要从胎儿开始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B05长寿“秘方”在哪里:在基因里? 2013-08-01 2 2013年08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