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毕业二十多年的学生聚会,邀我参加。当年还是孩子,现在都是中年人了,聚在一起,谈起当年班里的趣事,讲毕业后的经历,欢声笑语不断。
一位男生笑着问我:“徐老师,还认识我吗?”我看着他,四十出头的年纪,脸上已有些岁月的刻痕,不过脸型没变,能想起当年的那个小调皮。有的老师很喜欢他的聪慧,也有老师讨厌他插嘴。当两张脸重叠在一起的时候,我不禁心生感慨,岁月不饶人呢!我笑说:“当然认识,你可是班里的开心果。”他也不改当年的性情,调侃说笑很是兴奋。
他在医药行业工作,于是大家向他打听买药吃药的各种事情。谈着谈着,说到了企业改制。他说单位也改制了,个人档案竟然放在自己抽屉里呢。说到这里,他甚至有些得意,“翻翻小时候的成绩和老师的评语,蛮有意思的。”他对班主任说:“老师,您当年可是给了我一个‘中’啊,您还记得吗?”当年的班主任努力回想,似乎没印象了。“是啊,品德等第‘中’。”说着说着,他脸上的笑容慢慢地僵住了,眼中闪出亮光,突然,他哭出了声,想要掩饰却止不住,头趴在桌上,哭声越来越大。
顿时全场震惊:怎么了?在嘀嘀咕咕开小会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不停地问怎么回事。大家纷纷围上去劝慰他。几个男同学拉着他,“哭什么,大男人呐!”“都过去那么多年了,不想了!”同学们七嘴八舌。他带着哭腔说:“那可不是小事啊,你想想,‘品德中等’,有几个啊?等于‘品德差’啊!你们知道,看到那个红红的印章,我受到多大刺激吗?”
当年的班主任无比尴尬,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对我低声嘀咕:“我当年给过他‘中’?我怎么想不起来呢?”——是啊,她已经想不起来了,对她来讲,这也许是很平常的,不会记在心里的一件小事,可对于一个学生,却有如此的影响,二十多年后,仍然难以走出阴影!
我当时大受震动,聚会回家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那情景还不时会显现在眼前: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品德等第,一位四十出头的壮年男子,那止不住的伤心痛哭……
那个场面让我难忘,也引我深思。教师的一个批评、一点赞美,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影响是多深远!我曾听到过诸如老师的讽刺让学生难过一辈子的事,也亲见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师,学生就不愿叫一声“老师”的情景,都让我感慨不已。“老师”这个称呼,许多当教师的未必觉得有多神圣,但“老师”在学生心中是神圣的,他们非常重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
又过了好几年,我现在想的是,我们评价学生品德究竟有没有合理的依据?教师能不能仅仅因为学生的一些表现就轻易地给他们的品德打等第,贴标签?
十日谈
点亮一盏灯
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