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惭愧地承认,我至今都没确切、清晰地明白过:垃圾究竟该怎么分类。然而,惭愧过后,我给自己找到的理由是:一、从来没人真正教过我ABCD如何给垃圾分类;二、谁知道那些所谓被分了类的垃圾,最终是不是殊途同归呢?简而言之,没有谁真正关注我们是不是给垃圾分了类。
如若不然呢?如果有人真正关注,事情的走向在多大程度上会被改变?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近期在一项大范围家庭消费者用电情况实验中发现,哪怕仅仅告知“你家的用电情况正在被观察研究”,也能催生很多家庭的节能行为。研究人员与一家公用事业公司合作,监测了随机选出的近5600个家庭能源消费者的电力使用情况,其中约一半家庭多次收到了明信片形式的通知:你已被选中在夏季参加一项为期一个月的电力使用情况研究,你不需要为此采取任何行动。结果,被告知参加该研究的家庭,在该月采取了干预措施,减少了电力消费达2.7%。不过,研究结束后,这些节能行为也就消失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归纳为“霍桑效应”(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系列在一家名叫霍桑的工厂开展的实验研究的概念)——工人、学生等被研究人群会因为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而增加产量、提高成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产量、成绩、用电量等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当然就打了折扣。有意思的是,这让我们知道:原来,被关注的感觉能有如此巨大的作用。
如果把此类行为管理实验放诸整个地球,把实验对象的范围放宽到全人类,结果又会是怎样?
假设某一天,你收到一封来自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信,通知“你被选中成为一项关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温度情况的研究对象”,你会因此而刻意改变些什么吗?
其实,从某种角度而言,人类早已收到来自地球环境的“关注通知”。《美国气象学会会刊》本月初在线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对2012年在全世界发生的12次极端天气事件进行了20项科学研究,结果,在大约一半的事件中,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人们活动导致的变化是一个起作用的因素。只是,这种“被关注的感觉”,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