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审贪官,却让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科学院“恶心”了一把——近日,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因涉嫌受贿受审。9月10日,张曙光在北京市二中院法庭上供述,他将受贿的巨款用于为参评院士做准备,因为这个事情“需要用钱”。
张曙光身居要职,曾经是铁路系统“明星”,也被认为是已经被判处死刑的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心腹”。因为案情重大,张曙光的审判备受公众关注;而他所牵扯出的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研系统最权威的机构之一,院士制度被看做中国最顶级的科研荣誉。因此,张曙光“花钱参选院士”的说法,激起千层浪。
中国院士的评选,要从1955年开始说起。当时,中国科学院选聘了233人为学部委员,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学家在列,1994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同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此后,一些院士身兼两院院士的资格。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院士评选过程神秘而陌生,只有在每一届增选院士名单公布时,才可能从新闻中听到这些大学者的名字。因此,当张曙光自曝院士评选“需要用钱”时,很多人顿觉惊诧。但对那些有机会评选院士的机构来说,评院士“要公关”却并不是什么新闻,这些机构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大型企业等等。
“我一点也不觉得惊讶,张曙光只是冰山一角。”顾海兵对《新民周刊》说。事实上,2005年一批老院士就曾经对院士制度中的不正之风进行抨击,其中早就提到,增选院士过程中,有被推荐人所在单位出面公关,贿赂送礼。
院士批露
单位“助选”公关频繁
其实早在8年前,已故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就对媒体披露说:不少增补院士候选人,由“单位”出面四处活动活动,大肆送礼行贿,有的甚至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往一个人身上堆,或者举全系统之力包装候选人。
两年前,2011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等4名院士联名撰写了《我们的心声》一文,明确指出“有些单位不惜出资‘公关’、‘包装’,以获得一名院士入选作为‘工作重点’。……尤其在中国工程院已经发出信函后,‘助选’人员仍不放弃活动,甚至以主管部门的身份向院士‘推荐’,继续拉票,令人不能忍受。”
为了回应老院士们的批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都曾表达过开展改革和整肃的决心。但是,近十年过去,不正之风显然并没有多少改观。
2013年,贪官张曙光在庭审中,把过去近十年对院士评审中的那些“无实据”指责,直接落实为受贿理由。“硕鼠”自然可恶,但比“硕鼠”更加可恶的,是明知粮仓千疮百孔却视而不见。(更多精彩报道敬请关注新一期《新民周刊》) 黄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