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牯牛降启动旅游开发,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堪称“华东森林生态旅游最后一块处女地”。
4A级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在牯牛降,两者发展如何平衡?大力发展旅游,会不会打搅保护区的安宁?
坐游览电瓶车进入牯牛降景区,在蜿蜒山道上行驶不到10分钟,无法继续向前。为了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景区绝大部分区域,只能依靠步行。
在峡谷中漫步,满山绿叶,间或窜出一些不知名的花草,难得一见的蓝蜻蜓相伴起舞,平添几分灵动。经过一段弯曲小道,峭壁间一池碧水撞入眼帘,美其名曰“龙门潭”。山泉流经石峡,慢慢汇集而成,约四五米深,清澈见底,泛着幽幽碧绿,宛如一潭翡翠。转眼间,面前又有飞瀑直冲而下,一折四叠,呈阶梯状落下。水珠洒落处,激起水雾缭绕,如雪似玉,曲折回环,似从天来。
如此缤纷美景,其实不能代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真实水平。因为,目前开发的牯牛降景区,只占了自然保护区的一小部分区域。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等活动。”石台县牯牛降景区管委会副主任胡建平说,即便在最外围的实验区内,也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的原则,禁止砍伐、放牧、狩猎、采石等活动,仅在有限范围内适度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和科学考察活动。
“保护区原生态的完整性不允许受到任何影响,景区管委会与保护区石台管理站携手,共同把好这道关。”胡建平介绍,在保护区外围和实验区内适度开发建成的生态旅游风景区,就像自然保护区的一道屏障,悉心呵护其不被干扰。他举例说,在景区成立以前,当地有不少村民经常深入山林腹地,甚至保护区核心区内,滥砍滥伐,破坏生态。“发展生态旅游后,我们引导村民放下斧头,来做旅游,当他们发现有多种渠道可以更轻松地赚钱,自然就不会再回山里。”
胡建平介绍,当地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到开发旅游带来的实惠。“第一,能享受门票分成;第二,景区成立后新增不少就业岗位,首先满足当地村民;第三,景区周边近年涌现出了80多家‘农家乐’,能提供上千张床位,村民们尝到不少甜头;第四,他们还可以在景区指定区域销售原生态的农产品,增加收入。” 本报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