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年前在报上看到的一件事,一直留在了心里。澳大利亚一度假村,儿童网球课结束后,由于孩子多,工作人员领孩子回来时少算了一个,一个4岁的孩子被遗留在偏远的球场上。等发觉,赶回去,孩子由于受到惊吓,哭得稀里哗啦。这时孩子的妈妈赶来了。她蹲下去,安慰孩子说:“已经没事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难过,她不是有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孩子踮起脚,这样做了,并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难忘这件事,是因为孩子妈妈的举动。
那个4岁的孩子经历了这件事后,心里除了留有被遗忘时的害怕感外,还有妈妈的言行教授给她的宽容、大度、谅解和与人为善的情怀,它淡化了此前害怕的感觉,犹如一颗善美的种子,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播进了孩子幼小的心田,有理由相信它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的枝繁叶茂起来。那位姐姐呢,一定会吸取教训,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工作会更加认真负责,兢兢业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位澳洲妈妈的表现堪称称职。从她到达现场后自然而又迅捷地反应,你甚至可以想象她的爸爸妈妈在她小的时候对她的教育和影响,现在她做母亲了,又自然而然地传授了下去。孩子,尤其在幼小的时候,是父母的“影子”,他们是踏着爸爸妈妈的脚印向前学步的。
喜欢这样“美”的故事,喜欢感觉那“美”碰到了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看书读报时用心留意,便会采撷到引起心动和产生遐想的美的花蕾。英国二战时,有一张照片流传得很广。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视察。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对里面一个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一个一国之君在破屋前的站立和一声“请问”所表现出的对底层人的尊重,让人心里感到温暖。
曼德拉在被白人政权关押了28年之久重获自由。他在离开监狱时发出的“从仇恨到宽恕”的感悟,震惊世界。他说:“当我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伤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我国优秀的小学老师斯霞的故事,也一直记得。她有一个原则,只要有小学生参加的会,都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不管台上是什么领导人在讲话,只要超时,她都会上台请他不要讲了。她认为,保护小学生的身体比听领导人讲话重要。
经历了复杂多变的转型时期的磨砺,我们的心田多少有些“粗陋”和“生硬”了,它太需要这样的“美”来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