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校毕业留在上海工作的女士,前不久给本报投稿,写她看了沪剧《挑山女人》后的深切感受。她说作为新上海人,虽然生活在上海快20年了,但对上海地方戏,对上海话,都没有多大兴趣,甚至连沪剧看都没看过。这次要不是单位组织观摩,她根本不会主动去买票看这台戏。但结果,她被这出戏中沪剧名角华雯扮演的女主人公感动得泪流满面。一出沪剧,使她对地方文化刮目相看,甚至对这座城市以及城市的人,都有了崭新的认识。
实际上任何地方文化,都有其精华,都能创造出感人的文化篇章。关键是,你生活在一方水土,不能固守自己原先的地域文化,而对陌生的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生活在一个地方,就要融入当地,首先就要融入当地的文化。这样,你才会领略不同的人文风光,品尝各地的文化风味,丰富人生,愉快生活。最近电视台里播了用沪语配音的电视剧《断奶》《婆婆来了》,让代表地方文化的沪语得以传播,当然是好事情。可大家也感叹,里面的配音演员讲的上海话,硬橛橛的。要是演员能用沪语表演,就更像了。但现在上海的剧团里演员不少,却多是新上海人,不会也不愿学讲沪语。
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它既有本土文化,比如沪语、石库门建筑、本帮菜肴、旗袍服装等。也有源自“土山湾”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度,吸取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精粹,以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开放式文化等等。许多新上海人“落沪”后,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气勃勃的原居住地文化,以丰富海派文化,同时,也要入乡随俗,学讲几句上海闲话,懂点上海历史,读几本上海作家的书籍,再看几出优秀的沪剧、越剧、滑稽戏。
新上海人几代下来,都成了上海人,上海的地域文化千万别断在上海人的新生代身上。上海开埠一百多年,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的城市建设、城市功能跻身于世界大都市的行列,令世人瞩目。大批的国内外人士涌入上海生活。他们在为上海的永续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除了创造和享受上海的硬件生活条件同时,更要传承和滋润上海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