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
~~~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巴比松到印象派
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
晓方
▲ 雷诺阿《剧院包厢》(局部)
▲ 杰罗姆《弄蛇人》
▲ 米勒《牧羊女:巴比松平原》
▲ 马奈《瓶中的百叶蔷薇》
▲ 柯罗《伯约明群岛的浴女》
▲ 莫奈《溪中鹅》
▲ 考察队成员(从左至右第二位是克拉克)
  ◆ 晓方

  十九世纪的欧洲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科技、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在这场风暴中,欧洲的艺术中心——法国也经历了一个风云迭起的世纪。新的绘画流派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大工业时代的来临以及新思潮的涌入脱颖而出,与传统的古典风范争艳斗芳。二十世纪初,美国胜家公司继承人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来到欧洲,在众彩纷呈的艺术界中找到了他毕生的兴趣所在。此后几十年中,他以敏锐的眼光收集了一批包括多种画派代表作的十九世纪绘画。

  今天,这些艺术精品随着“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来到了上海,并从9月19日至12月1日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特展,与大家重温西方艺术史那段璀璨的时光。这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美国克拉克艺术馆筹备三年联合打造,共展出73幅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克拉克夫妇的毕生收藏,1955年后由他亲自筹划建立的克拉克艺术馆保管至今。

  此次特展以广大中国观众熟悉的巴比松和印象派风景画为开端,观众可以观赏到法国画坛革命的领军人物柯罗、米勒、卢梭等巴比松派画家的经典作品,以及见证了印象派从新生到成熟的毕沙罗、莫奈、雷诺阿等人的风景写生。在展览的第二部分,曾在官方沙龙中绽放异彩的学院派画作在这里与落选者沙龙中的印象派典型作品共聚一堂,让大家领略十九世纪法国画坛的真实面貌。最后,观众将在第三部分与生活在十九世纪不同阶层的人物见面,目睹他们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以及时尚风潮。

  巴比松派画家以描绘19世纪法国乡村风景与田园生活闻名。米勒作为巴比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长期于画作中追寻乡村生活的纯粹与朴实,牧羊女是他最喜爱的题材之一。此次展出的其于1862年绘制的《牧羊女:巴比松平原》中,一位牧羊女把羊群交由她的牧羊犬看管,自己专心地编织着一只羊毛袜。生活在巴比松的米勒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并画下速写。然而,有证据显示这幅画是米勒在画室中循着记忆、经过精心构思所作。以织袜子的牧羊女为前景、羊群为背景的画面不单纯是米勒日常所见,也包含了他对宁静的、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的情感。

  柯罗是法国著名风景画家、巴比松派的领军人物。他在成熟期的风景画以调和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为特点。随着年龄渐长,柯罗的作品在晚期呈现出梦幻般的风格。《伯约明群岛的浴女》即是该时期的代表作。画中描绘的是意大利北部的马焦雷湖,然而创作这幅画时柯罗已有30年未见过马焦雷湖了,因此他描绘的是记忆中的、理想化的湖景。画中的景色有一种迷雾蒙蒙的梦境般的气氛,前景两位缺乏实体感的浴女和谐地融入背景,为画面更增添了几分超然的意境。

  相比巴比松画派,印象派更为国内的观众所了解。此次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如莫奈、德加、雷诺阿等的作品都有所展现,其中莫奈的《溪中鹅》是在1874年印象派画家第一次联展前的几个月完成的。在这段时期,莫奈与巴比松派的画家交往甚密,经常一起写生。像其他该时期莫奈的作品一样,《溪中鹅》色彩明快、颜料涂抹厚重。橘黄和金黄的秋叶在阳光下闪耀,在泛着涟漪的水面上投下倒影。莫奈采用了竖构图,以树丛包裹小溪、小径和农舍,仅留下依稀可见的一小片天空,营造出一种私密感。莫奈的作品一般采用横构图,像《溪中鹅》这样的构图十分少见。

  毕沙罗被称为“印象派之父”,也是唯一一位参加了所有八次印象派展览的画家。在工业革命渐渐侵入19世纪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突起于城市郊区的地平线上时,毕沙罗敏锐地将这些时代特征的风景纳入画框。这样的风景画题材在以学院派为代表的传统审美中是不可想象的。在其于1973年绘制的《蓬图瓦兹附近的瓦兹河》中,展现的是巴黎城郊新建的酒厂,就在毕沙罗当时住所的对面。从画家多变的笔触和对光线的把握可以看到印象派典型的特征。

  身为印象派的奠基者,马奈拒绝了所有印像派画家展览的邀请,执着的向官方沙龙一次次提交自己的作品。《瓶中的百叶蔷薇》是马奈晚期的作品。当时的马奈顽疾缠身,但依旧坚持在病榻上画小尺幅的花朵、水果静物画。这些作品大多数送给了他的朋友。画家以娴熟的技法、简练的笔触刻画出玻璃瓶中的折射效果,仅以寥寥几笔勾画蔷薇。

  19世纪,到剧院观剧成为巴黎上层社会的一种重要消遣方式。敏锐感受到现代社会变化的印象派画家们也将这个题材纳入自己的绘画。雷诺阿先后创作过几幅以剧院包厢为题材的画作。据雷诺阿的画商诺德朗说,1880年创作的《剧院包厢》本来是一位客人为自己女儿订制的肖像画,但事后对成品不满意而拒绝购买。雷诺阿对画面中的黑衣女子进行了修改,并涂去原来在右上角的一位男子,将这幅画改成了当时流行的风俗画。

  73幅作品里最受到关注的一幅就是法国画家让-莱昂·杰罗姆在1879年绘制的《弄蛇人》。杰罗姆的画风遵循了学院派的传统,但随着他在远东地区的游历,他的绘画选题逐渐偏离了传统的历史绘画,转向了令他名噪一时的东方主义。他在北非、中东游历期间用草稿和照片记录了大量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古迹建筑,回到画室中后把这些资料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弄蛇人》背景中的蓝色建筑来自今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匹皇宫,地砖很有可能来自埃及的阿慕尔清真寺,而全裸的弄蛇男孩和身着异国情调的观众则是画家根据旅途所见拼凑而成。斯特林·克拉克的父母曾一度拥有此作,1942年,当他在市场上重遇此画后,便毫不犹豫地以500美元的低廉价格买了下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报道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民生上海
   第A18版:民生上海
   第A19版:民生上海
   第A20版:民生上海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从巴比松到印象派
斯特林·克拉克在中国
新民晚报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B08从巴比松到印象派 2013-09-28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