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7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新增加了一款“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条款引起了各界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在当今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背景下,要求年轻人“常回家看看”是件难以实现的事。而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无论客观情况如何,将“常回家看看”的要求写进法律文本,无疑是体现了我们国家关怀老年人的一种人文意识。看到媒体的这些讨论,我不禁想起自己收藏的一块“扶老携幼”玉牌,感慨良多。
这是一块玉质洁白、油温润泽的和田白玉。长6.0厘米,宽4.0厘米。玉匠以极为细腻的拉丝工艺,在方寸之地雕琢出一老一少两个人物。老人拄拐杖,手牵一童子,童子也紧紧牵着老人的手,寸步不离。工匠以寥寥数笔的纹饰,雕琢出一老一小笑脸盈盈的表情。细细端详这块玉牌,我仿佛看到,在一个花丛树荫的庭院中,爷孙俩在谈笑风生,悠然信步,尽享天伦。
玉牌自明清时盛行。从雕工纹饰来看,这块玉牌应是清中期的风格。一般而言,雕琢玉牌的玉质等级要高,少有瑕疵,而且多用和田白玉。尺寸比例一般在6×4厘米左右,据说这个比例是“黄金比例”,戴在身上不大不小。从雕琢手法来看,多以浅浮雕工艺。图案通常为文人诗画、吉祥口彩。这与明清以来崇尚文人雅士的超凡脱俗情怀和祈福求财的世俗观念有关。浅浮雕能将文人诗画和吉祥图案在这方寸之地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不失玉石的温润质感。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为玉牌赢得了“天下第一玉佩”的美誉。
然而,我收藏的这块玉牌有点独特,它一反浅浮雕的惯常工艺手法,也不表现文人诗画和吉祥图意,而是用简洁而又精湛的拉丝工艺表现一个民间崇尚的伦理道德。玩玉的人都知道,拉丝手法对玉匠的技术要求极高,需要在坚硬的玉石上先钻一个小孔,然后用一根线锯蘸上解玉砂慢慢磨砺成型,形成两面相称的图形,俗称拉丝双面工。这种表现形式,多数用于雕琢玉片较薄的花草虫鱼,而用于雕琢玉牌却是为数不多。玩玉的人也都能感觉到,无论是文人诗画还是吉祥口彩题材,其实表现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而这块玉牌所表现的却是以他人为着眼点的情感。以如此费功费时的工艺雕琢出一个看似平凡却寓意深刻的画面,可见它曾经的主人和雕琢这块玉牌的玉匠,必定是一个尊老爱幼的人。其中蕴含的深深情怀,不禁让人感动。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玉的民族,尤其是在古人的眼里,玉石不仅仅是一块美石,玉器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而是伦理道德的载体。这种传统观念延续了数千年而发扬光大,我收藏的这块玉牌就是例证。稍有一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孟子的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块玉牌将这句名言化为了生动的形象而流传后世。它告诫我们,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这一传统美德镌刻在玉石上作为佩饰,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让人佩戴在身上,而是铭记在心里。
但愿这块玉牌能感化现代的年轻人“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