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六朝古都南京得到了一件出自张謇故居的瓷质八角碗。此碗高5.5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9.5厘米,碗内外均施霁蓝釉,上部碗沿、碗体为八角形,下部为圆形,碗底白瓷原色,釉上书写了10个红彩繁体隶书字:南通张氏东奥山庄家庙。此碗瓷质坚致,造型雍容,釉色莹润,属精心制作品。估计为成套中的一只。
在南通能拥有东奥山庄的大户人家只能是张謇家族,能在山庄中设置家庙者,也非其莫属,能为家庙定制专门的祭祀器物者,舍张其谁?因此,此碗为张謇之家的祭祀专用器无疑。
据考证,张謇在其一生中曾精心规划营造了东奥山庄、我为楼、林溪精舍、赵绘沈绣之楼等五大别墅群。其中建于1919年的东奥山庄规模最大,占地177多亩,是张謇晚年经常休憩、会友、宴客之所。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传芳、徐又诤等专门来南通东奥山庄一游,张謇亲为陪同。沙元炳则是这里的常客,他的《过啬庵东奥山庄》一诗依稀可以领略张謇筑园的心境:“排户遥收海们誉,倚楼暂息客心忙,五山兼领东西环,白尺宁分上下床,问老丰功趋寂寞,更新草木借辉光,由邻许卜知何处,满路风来结愿香。”
大户人家或宗族在其居住地、聚集地一般都建有祖庙。其中祠堂是古代供奉祖先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后世天子、诸侯的祖庙为“宗庙”,士大夫的祖庙为“家庙”。张謇家族地位显赫,在海门长乐镇老家已建有家庙。此东奥山庄的家庙为“支庙”。张謇在此曾写有“营室先成庙,搴溪为荐毛”的联语,这可能与他欲在此养老有关。此后,其家之祭祀活动多在此进行。解放后,东奥山庄为部队所占用,建筑也多有改建。
张謇是一个非常重视家教的人。在东奥山庄的受颐堂内悬挂着他所敬仰的李白、颜真卿、王安石、文天祥、范仲淹、包拯、范纯仁、孙文忠、文征明、杨涟、史可法、徐达、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古人画像,其用意无非是鞭策全家,以这些古人为榜样,发奋进取。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创新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同治七年(1868年)考取秀才。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他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大中小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他为南通地方工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振兴中国民族工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53年,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在一次谈话时说:“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我们不要忘记四个人:重工业不要忘记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
张謇还是著名的收藏大家,中国人自办的、具有完整现代意义的第一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创始人。1905年,在设立国家博物馆的倡议迟迟不得回应的情况下,在南通濠河之滨荒冢之地,张謇以个人财力兴建了“南通博物苑”。他在世时曾不断地收藏文物,又不断地将所藏文物捐赠南通博物苑。藏品中有诸如明代刘世儒的《万斛清香图》、张翀的《钟馗移居图》、周璕的《飞锡图》、李鱓的《五松图》、顾骢华的《竹石图》、包壮行的《墨梅屏》、江鼎的《兰竹册》等传世精品,以及其他奇珍异宝。这些藏品充分体现了先生的桑梓之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达到了“以物传人”的目的。张謇的后人秉承先辈遗志,也多次将家传文物无偿地捐献给博物苑。张謇及其后人对国家、社会、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我们和后人有着深远的教育和启迪作用。现在“南通博物苑”和“张謇墓”经国务院批准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抚摸着我国博物事业奠基者捧过的瓷碗,我的内心闪过一种莫名的冲动和欣慰,想象着它传达给我们的文化信息,追忆着风云历史留给后代的印迹,收藏遗存也许开始观照我们的心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