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跌倒了,身上某个地方有点疼,便大哭起来;妈妈急忙将孩子扶起说:“哦哦哦,宝宝不哭,宝宝不哭,妈妈帮你胡噜胡噜(方言,抚摩之意)。”有的妈妈甚至胡乱地在孩子的背脊上、脸上、腿上抚摩起来。何止小孩,大人如果撞到什么地方,或者因一个错误的动作而扭伤了一块肌肉,作为第一反应,便是本能地捂住疼痛的部位,并用手轻轻抚摩伤处周围,好像每个人都确信这样做能将疼痛抚摩掉。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抚摩(轻轻摩擦)真的能减轻疼痛吗?是的。在人的皮肤上温和、轻柔地抚摩有利于消除类似上述原因造成的急性疼痛,因为通过抚摩引起的神经信号可以压制疼痛信号。抚摩产生的信号有其自己独特的直接进入大脑的路径。轻柔而不断重复的抚摩刺激和普通的接触刺激不一样,“它们像一种另类的疼痛刺激,在和普通的疼痛刺激进行竞赛”。
传递抚摩信号的线路由专门的神经纤维(所谓的C-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神经纤维是无髓鞘神经纤维,所以输送信号比较慢。这些神经纤维的末端位于我们身体皮肤上长汗毛的地方,每一单元的C-神经纤维大约收集一平方厘米皮肤上的信号,然后将信号传递至大脑。
那么疼痛抚摩具体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疼痛的传递路径分快路径和慢路径,当我们碰痛了,皮肤上的疼痛“传感器”首先发出警报,快路径以初始刺痛的形式将信号传至大脑,让我们立即发觉自己受伤了,便于我们很快采取措施,比如促使我们将手从灼热的煤气灶架上缩回,以免发生更糟糕的事情;或者作出条件反射,马上用手在碰痛部位抚摩。与此同时,疼痛信号也通过慢路径(C-神经纤维)发送,到达大脑后成为“迟钝、模糊的痛感”。如果我们抚摩碰痛的地方,也会通过慢路径发送有利的抚摩信号。即使大脑从身体的同一部位收到快路径传递的刺痛信号,但抚摩信号不会被封住,相反,这时是抚摩信号对快路径信号起封锁作用。
试验表明,自我抚摩的减痛效果最好,从受试者的反应来看,自我抚摩的效果可比他人抚摩的效果强60%左右。科学家指出,抚摩是在活化C-神经细胞,在一定的压力和速度组合下,抚摩能起到最好的作用(当抚摩频率为每分钟40次时)。然而在实际操作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这么精确,通常可凭感觉或观察被抚摩者的反应而定。还有,强迫别人接受抚摩是错误的,有人面对抚摩者会说:“别动,别动,让我自己来。”此时,旁人一定要打住。
有的研究者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疼痛有多强,主要取决于大脑如何分配和组合疼痛信息,自我抚摩显然是在帮助大脑更好地做这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