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退休职工周阿姨和她的先生近日在上海自贸区里申请注册两家公司,两人将分别成为两家自贸区试验区内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不过,周阿姨坦言,自己并没有在自贸区经营业务的渠道,也不打算实际运营公司。她注册的只是一种没有实际办公场所的虚拟地址注册公司。这所谓虚拟地址是指:自贸试验区内一些开发公司,把一些办公楼、仓库划割成每间10来平方米的“格子间”用地来出租,每个隔断有个固定的门牌号。每一个门牌号就是一个地址,对于注册公司,它只是一个“壳”。周阿姨申请到的就是这么一个门牌号,年租金2万元。她等待的就是自贸区的虚拟注册地址不断被消耗,带动租金跳涨,届时无需辛辛苦苦经营公司,就坐享渔翁之利,靠转让公司赚差价。
在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自从国庆节后一直是上海最热门的“景点”。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10月8日自贸试验区挂牌后正式受理企业登记注册申请以来,每天上门递交的材料将近600件,咨询人数近2000人次。在20多天的时间里,在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已经有一千多家,金融、贸易、物流、互联网等成为自贸试验区企业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但是,记者也发现,不少来大厅办理业务的人员却“没方向”,在咨询窗口,一些人向工作人员询问,“我开什么公司最赚钱?”让工作人员哭笑不得。
但炒“壳公司”是否稳赚不赔?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到自贸试验区里虚拟注册一家公司,也就是占据一个虚拟公司的位置,但这个虚拟公司的量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它可能无限放大,并不是只发一万个或者五千个就结束了。而且自贸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这当中所容纳公司的规模恐怕远远超出想象,因此像这种虚拟公司想要“奇货可居”,并不保险。何况,对于自贸试验区而言,对于一些有实际业务,尤其是跨境业务的企业才能享受到自贸试验制度创新的“红利”。认为仅靠买个自贸试验区的“壳公司”就能轻松赚钱,实际情况未必如此。
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设计专家、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兼总裁、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指出,包括抢注在内的这些现象,实质上说明自贸试验区的实践已经进入了一个改革的深水区。“首先是诚信管理体系,没有一个有效的诚信管理系统,这个试验是进行不下去的。”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