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大婚。按图索骥赶至餐馆,已是宾朋满座。门口除了酒店礼仪小姐,新人身影不见。人呢?正举头四望,闺蜜银铃笑声,一路妖娆着来了。穿一身便装,毫无盛宴腔调。啥意思?闺蜜拉过我,耳边低语。本打算不办宴席的,无奈双方家长一致反对,想一想,两人之前有各自的社交圈,结婚成为一家,也需要有个机会,挚友亲朋相互介绍一番。逐个进行成本太高,不适宜,于是有了这喜宴。简便时效,还快捷。我笑着点头。
受邀宾客,人人有备而来。环顾现场,收礼台遍寻不见,亦无专人负责此事。新婚夫妇忙前忙后,似乎并未刻意安排。大厅出现有趣场面。有人红包掏出来,捏在手里,有带礼物来的,拎来拎去来回转悠,人人一脸困惑。四顾茫然,相互嘀咕,给谁呢,该给谁呢?传统婚礼,宴席上会安排专人负责收礼,登记在册,谁送了什么,谁随礼金几多,供新婚夫妇事后翻阅。日后回礼,也以此为凭。手举红包无处落,大家犹豫纠结,忐忑着坐下。不多久,喜宴正式开始。麦克风响。喂,喂喂,各位亲,各位亲,红包就请摆在自家面前,一桌十人,不要多加凳椅,有专人过去收记。话音未落,全场爆笑。
喜宴的传统过程统统省略。席间没有司仪主持。闺蜜站上主席台,环顾一周,笑嘻嘻讲,所见婚礼故事,皆雷同照搬,毫无新意新编,不要。有人小声嘀咕,仪式里,关于双方相互承认对方亲戚,拜天拜地拜宾客,阐述相互忠诚坚贞不渝,爱情的美好,高潮不过至此,哪能摒弃啦。有人头一点,讲,仪式虽然传统,但毕竟千年文化传承嘛,有助于婚姻关系的稳定嘛。有人打断插一句,古法模式节约心智,婚礼也轻松嘛,想想看,婚姻自由,但若每个婚礼都独出心裁,客人不适宜,吃喝也难尽兴嘛。大家点头。香烟男朝着闺蜜努一努,事体来了,人人要评头论足,传统是人们共同理性长期潜移默化而来,个体理性多不被充分理解。说完看我一眼。我点点头,小声附和,哈耶克曾说“文明就意味着传统越来越丰富”,这喜宴,蛮好。
想起有次在北京参加喜宴。走出两站地,为买一元钱一个的红包,随礼专用。北京人随份子,讲究入乡随俗,礼金必须用红包。烫金大红喜(囍)字。新娘方随礼要单喜,新郎方要双囍,不能错。封底正中间,写随礼人姓名。婚礼宴席开始,有新人敬酒仪式,转到哪一桌,人人起立,一手举酒杯,一手举红包,美酒干尽,红包送递。算完成一次随礼过程。这是北京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