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加强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这其中,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成为各受理中心标准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实施方法,全面提升了受理中心整合基层资源,服务群众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准。上海这项基础性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这个项目建设的上海一门式政务研发中心主任、出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赵海然女士向我介绍了社区受理服务系统。
过去市民申请办事,不仅手续繁杂,有时还会摸不着头脑。因为各个受理中心每天要受理20多个委办局200项左右的政策法律法规事项。上海一门式政务研发中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各部门间信息可共享,只要一个身份证号,就可以一步完成办事流程。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为例,办事人员根据办理要求,先进入劳动部门的信息系统查阅当事人是否失业;然后进入民政信息系统核实是否申请过低保、有否不良记录等等,判断后即可受理或者告知不满足条件。市民只要像银行服务一样取号,前往一个窗口就能办结。这个受理系统应用简单,实施方便,上海市自2006年起,已经在208个街镇实现全覆盖,成为政府提供社区政务服务的窗口和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载体。
现在市民办件的平均办理时间由20分钟降到8分钟,原先要跑3-5个窗口,目前一个窗口可以综合受理。前台窗口人员由平均30名下降到15名以下,降低了行政成本,还增强了政务服务的亲和度。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研发了民生数据分析系统,对全市民生数据总体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市民的失业情况、低保情况、外来人口居住证申领情况数据分析;居住证新政策前后数据分析;房屋租赁备案的数据分析;本市人口对比外来人口数据分析……有了这样一个数据库,专家即可以对各项数据进行多项分析,为政府推出新政策提供基础性资料,使政策更符合实际需要,更有针对性。
采访赵海然实在不易,约期一改再改。直到几天后的凌晨1时,她才发来短信,当天10时见面。见到这位个子不高的女性时,她早饭还没吃。她干练、麻利,说起话来快人快语。赵海然早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在澳大利亚获得了博士学位,她长年专注于供应链管理、生产与库存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研究,还担任了多家企业的顾问,在多家学校讲学。与人合作撰写了多本专著。她对我说,她的偶像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她毫不讳言地说,她要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应用到政府系统中去,她的理想是做中国的彼得·德鲁克。在2004年的一次座谈会上,赵海然知道上海要开发一门式服务软件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每年数十万元的高薪,加入了上海一门式政务研发中心这个技术类非盈利机构,投身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至今不悔。她说,人是要有理想有追求的,我们不能只为吃饭活着。技术类公益机构是国内极为稀缺却又亟待普及的重要社会管理创新方式,我能投身其中,这是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