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乐梦融)“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1953年,由宋庆龄亲笔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的《少年文艺》杂志在上海创刊。作为新中国第一本少年文学期刊,她用纯净的文字记录新中国儿童文学的崛起与成长。今天,从这片园地走出的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和读者代表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庆祝《少年文艺》的60岁生日。
栽培与收获
六十年转瞬峥嵘岁月,一朝回眸日月光华。与会嘉宾肯定了《少年文艺》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和建设的园地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见证了儿童文学大花园里一季一季蓬勃的盛开——
■ 在这里,新中国第一批儿童文学作家意气风发地上路了,他们带来了《“没头脑”和“不高兴”》(任溶溶)、《猪八戒回家》(包蕾)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 在这里,一批一批少年作者怀着朦胧的梦想和美好的向往出发了,张抗抗、韩少功、陈丹燕、韩寒中小学生时代的习作都曾问世于焉;
■ 在这里,儿童文学题材的禁区曾经一次又一次被冲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王安忆)带来关于好学生标准的重新思索和探讨,《今夜月儿明》(丁阿虎)、《啊,少男少女》(张成新)带来少男少女朦胧而美好的情感,《独船》(常新港)带来人性恶的挖掘和揭示;
■ 在这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文学的瑰丽盛典徐徐开启,秦文君、沈石溪、梅子涵、郑渊洁、葛冰崭露头角的儿童文学主力作家一一亮相。
当然还有更年轻一代的新生代作家饶雪漫、郁雨君将他们的处女作或代表作交给了这里……
鼓励与扶持
《没头脑与不高兴》里,丢三落四的没头脑设计了999层的少年宫,却没有安装电梯,闹了大笑话。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回忆,《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创作背景真的就在少年宫里。他说:“我经常到学校和少年宫给小朋友讲故事。有一次我编的故事被《少年文艺》的编辑钱景文听到了,她让我把故事写出来,还特地空出版面等着刊登。我就一口气把故事写完了,才半个钟头不到,这就是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回忆与感恩
■ 著名作家秦文君动情地回忆了她作为一个年轻作者时《少年文艺》给她的扶持。
■ 儿童经典阅读的“点灯人”梅子涵感慨说,《少年文艺》是一艘大船,带领着数代儿童文学作家们奔向文学的大海,给数代小读者带来了一盏又一盏明亮的文学之灯。
■ 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自1983年起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42篇小说,当年刊载在《少年文艺》上的《退役军犬黄狐》,曾收获了成千上万的读者的喜爱,他说:“《少年文艺》培养了我。”
■ 殷健灵则是因为编辑的鼓励,走上了创作儿童文学的道路。“《少年文艺》改变了我的人生”,她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作者心里话,也道出了经典对一个人一生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
作用与功效
一甲子风雨兼程,这本伴随了一代又一代共同成长的文学读物经历了辉煌也经历了瓶颈,如今月发行量持续在十几万份的《少年文艺》,在期刊发行中堪称佼佼者,但已不复上世纪80年代百万余份的盛况。在向青少年推荐时,不少老师首先问执行主编谢倩霓,读这本杂志会不会有利于写作文,能不能提高成绩?谢倩霓告诉记者:“像《少年文艺》这样的杂志,以及所有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对孩子心灵的养育功效,远远胜过急功近利的成绩提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