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点析疑
“艺术家”不等于艺术家
艾考
■ 两岁半小朋友廖文德的水墨画 图IC
  ◆ 艾考

  廖文德小朋友可以说是一位“艺术家”,但却不能称之为艺术家,有无双引号正是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定位。“艺术家”是戏称,而并非真正的艺术创造者。

  廖文德的画在视觉上的确有种超越了同龄人的非凡,因为在整体上看,确实有色彩和线条的协调性。但是根据孩子父亲的微博评论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在作画的时候更多地是在享受涂抹、泼墨的过程,她并不在意最终画出来的效果如何,也完全没有希望通过这些线条圆点表现出一些深沉的思考。反倒是一些成年人一边看着这些画,一边进行想象,给画面下定义,不管看不看得懂,都把它们当成是抽象艺术就完事儿,一位天才“艺术家”就这么“诞生”了。

  本来这种现象也没什么不好,但是特意为这样的一些作品举办画展、甚至出版画册,目的究竟是什么?我始终认为,这其中炒作的成分居多,因为一个两岁多的“艺术家”实在是太有噱头了,再给她的作品冠上“抽象”二字,那么无论观众看不看得懂画的涵义就无关紧要了。显然,这样的画展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艺术享受,充其量也就是图个稀奇。

  在这里,我并非要否定廖文德的潜质,而是客观地分析她成为一位两岁艺术家的可能性,联想到动物画画,在欣赏这样的画作前,我们是否先该考虑到绘画者是否有“创作”的可能?显然,两岁多的孩子是无法进行复杂的构思活动。他们的出现可以是一种善意的娱乐,但却不该成为打着“艺术”幌子的炒作。

  那么,能将他们成功炒作成艺术家的现象,无疑就说明了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并不那么清楚,这一方面是有心者刻意含糊定义,但也少不了艺术市场本身的鱼龙混杂。一些明星、官员的兴趣之作也时常被捧上天,其价值往往与艺术性无关;更有些职业画家也打着“抽象”的名头大肆创作些不明所以的东西出来。这些本就让普通人摸不着北了,又如何要他们区分清楚“艺术家”和艺术家呢?

  显然,比起打压炒作,建立好艺术市场的规范更是重中之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宠物也能画“抽象”?
“艺术家”不等于艺术家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B03“艺术家”不等于艺术家 2013-10-26 2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