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及新民晚报联合主办的“汲古·悟道——俞子才艺术回顾展”将在锦江小礼堂举行。作为海派山水画领军人物之一的俞子才,在世的时候从未举办过画展,而加上2001年6月举办的首次展览,这才是其第二次个人画展。这与目前一些画家“勤办”画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们对于这位一生淡泊名利,但在绘画领域成就“海上一绝”的书画大家多了一份崇敬。
师从大家汲古悟道
俞子才先生,原名“绍爵”,“子才”二字是海上书画大家吴湖帆先生替他更名的。师徒二人长达三十余年的情谊成为了中国画界之美谈。
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俞子才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了绘画的天赋。1929年,当时仅15岁的俞子才创作了一幅丈二匹巨幅山水画《云山飞瀑图》,全图气势非凡,笔力遒劲,墨色秀润,构图饱满,引人入胜。观者无不为之拍手惊叹,赞为“神童”。1937年,俞子才创作的一幅丈二匹巨幅山水画《蜀道行旅图》,入选了全国第二届美展,并集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专集现代书画集》,此作品在展览会期间引起轰动。当时吴湖帆先生也参观了这个展览会,十分赞赏俞子才先生,表示愿意收为弟子。1939年7月,俞子才与王季迁、徐邦达、张守成、朱梅邨等八人同日拜吴湖帆先生为师,成为“梅景书屋”入室弟子。
吴湖帆先生习惯夜里作画,俞子才先生就经常在一旁侍奉,留意观察一招一式,仔细体会老师的用笔用墨。吴湖帆先生收藏丰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墙上的名人字画,俞子才先生除了认真观赏之外,又从宋元入手,一丝不苟地临摹了从吴湖帆先生处借阅得到的和自己家里收藏的沈石田、唐寅、董其昌等名家书画,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认真临过三遍。
画法出新“海上一绝”
俞子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画家一生的画法不应一成不变,应该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才能不断发展。”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称赞俞子才先生,“山水画宗法宋元,擅水墨画,尤精没骨、青绿、金碧山水,为海上一绝。”
能成“海上一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俞子才先生经过了汲古、悟道之后,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而达到的。俞子才先生遵照“在重彩方面下一番功夫,日后当能自成面目”的师训,在青绿、金碧山水方面着力尤多,日后形成了自己的山水画特色。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俞子才先生就在金碧山水方面进行开拓性的创新探索:在主要的山石轮廓、树木枝干或建筑物勾上金色线条;在勾金之后,再把天空、水面填上金色,边缘略加渲染,使得金色与其他色、墨的过渡不着痕迹;三是画金,以金代色(墨),直接根据画面情况用金粉去勾皴点染。并且常常将勾金、填金和画金三种方法并用于一幅画上,在吴湖帆先生绘画的基础上开拓了“用色”的领域,使得色彩更加浓重、艳丽,努力希望可以恢复“二李”金碧山水的画貌。像此次展出的一幅1962年创作的《层岚响瀑》就属于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俞子才先生善于写生,这点与恩师吴湖帆先生有不一样的地方,其到祖国各地游名山大川,写生创作,面向生活,面向大自然。据著名画家邵洛羊先生回忆,在俞子才先生71岁的时候,还带着一批弟子顶着烈日、不远万里,翻天门山、越张家界、深入武陵山区进行写生,真可谓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像此次展览中的《阿里山云海》这个题材,俞子才先生就曾创作过多幅,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轶事:解放前,俞子才先生在游览台湾后,创作了《阿里山纪游图》。吴湖帆先生看了大加赞赏,兴致勃勃地为《阿里山纪游图》题跋。后来,俞子才先生将《阿里山纪游图》赠予了同行的孙邦瑞,在1994年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这幅作品作为了拍卖图录的封面作品,由于俞子才先生的题款已经被截去,加上有吴湖帆的大段题款,因而被认为是吴湖帆先生的作品,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十多万港元,这在当时已经属于天价。当买家事后知道是俞子才先生所作时,表示“不贵不贵”。
深入生活笔墨时代
俞子才潜心于传统笔墨,又注重深入生活与技法创新,因而形成氤氲华滋、色彩绚丽、法度严谨的绘画风格,其青绿、金碧山水尤为一绝。画中云雾萦绕,千变万化,耐人寻味。在此次画展中,《人民的上海外滩》等作品就有许多的亮点,这些作品将传统笔墨与时代创作命笔融合起来,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上海中国画院前院长唐云先生曾这样评价俞子才先生,其艺术创新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尊重中国画的优秀传统,认真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同时注重写生,向大自然学习,学习传统与学习大自然,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992年去世的俞子才一生淡泊名利,晚年致力于古书法研究和美术教育。他认为,“画师一般不必办画展”,若要展示,“一生办一次,足够矣”。直到辞世,老画家仍未举办过一个画展。直到2001年6月,俞子才先生平生第一个画展才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俞子才先生的著作和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俞子才先生编著的《怎样画松》、《怎样画石》、《山水画皴法十要》等著作,可谓是当时书画爱好者珍藏的“宝典”。俞子才先生对于学生毫不吝啬,不仅将自己毕生研究和擅长的宗法宋元的大小青绿、没骨山水、金碧山水技法传授给更多的后辈,还拿自己珍藏的早期珂罗版画册和自己临摹的名家手卷给学生学习,并经常赠送笔墨纸砚、甚至名贵的鸡血石章给学生。对学生的作品总是仔细推敲分析,除对虚实、笔墨、色调提出意见外,还对题款位置、款字大小、款句内容、盖章高低等也反复审视,并鼓励学生要博采众长,不要有门户之见。俞子才先生晚年编绘著作《俞子才青绿山水画课徒画稿》一书,从墨稿起手到青绿、金碧各种画法,极为详尽完备,是其毕生经验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