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我”成为风景时
梁玉平
■ 《旁观上海 》 叶明文 摄
■ 《走近古镇》 马凌云 摄
■ 《摄影者眼中的风情》 阮大建 摄
  ◆ 梁玉平 (本刊特约评论员)

  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可以欣赏到无数色彩的变幻,但是繁华过后,反而是最简单的黑与白最难以忘记,也最令人感慨万千。有时候在不经意间,自己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美丽风景,一个眼神,一个背影,也许就成为了另一种思考。

  ● 影像杂叙

  当你置身于美术馆,一幅惊艳绝伦的作品吸引了你的眼球时,你忍不住驻足停留:这是一幅油画,画中的女子犹如神话中的维纳斯般美丽,拖曳的长裙让人错觉她仿佛就是从安徒生童话里走来小美人鱼。这时的你开始了无限的想象:她望着窗外是不是在思念大海?她有着怎样的烦恼?……殊不知,正是你专注的背影吸引了别人的关注,当快门一按,你已然成为了另一件作品的主角。你又何曾想过,当别人看到你在灰暗的背景中微微透出的背影时,他们也同你一样也在猜测你究竟在思考什么呢?唯美宁静的画面,就仿佛是画中画一般,在灰暗的格调下更能激发人的思考。

  这样的作品绝非独此一例,这不,一位少女在黑白摄影中也成为了风景。比起平面的绘画,雕塑似乎更能引人前去互动,尤其是年轻人,格外喜爱在和雕塑合影时发挥创意。这张合影咋看之下很像是单纯对雕塑的拍摄,因为雕塑本来就是一群上世纪的上海学生在合照时的真切模样,加上黑白效果的处理后,一旁这位同龄的少女更显得“合群”。黑白效果不仅让雕塑变得和真人一样栩栩如生,还加深了雕塑雕塑本身的年代感,实在很有意思。

  古镇向来是黑白摄影的“宠儿”,因为古镇的古韵令人着迷,然而眼前的古镇却不再朦胧,而是在真实中发人深省。斑驳的砖墙、破损的屋檐以及已经被磨得凹陷下去的石阶,无不彰显着这里的落后。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弱小的身影倚在墙角,他胆怯又好奇地望着拍摄者,也许正在猜想这个黑黑的小盒子是什么。这样可爱又令人心酸的身影虽然小小的,却带给人更多的震撼,在拍摄和欣赏美丽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这些带着伤痛的“刺激”才好。

  无论是看风景的“我”,还是作为风景的“我”,都离不开思考,人与艺术的关系也同样如此,我们需要艺术带来的审美体验,更能通过不断思考带来更多好的作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现实与超现实
当“我”成为风景时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B11当“我”成为风景时 2013-10-26 2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