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容貌也与人的容貌一样,要能符合她的个性去巧打扮的。当然,要打扮,其先决条件说简单也简单,但做起却并不简单。那便是首先得整洁,如果一个城市连起码的整洁也没有,却奢谈打扮,那如同人们诟病的懒婆娘那种“脸不揩,粉擦擦;头不梳,花插插。”之臭美了
我故乡苏州——民居建筑的主色调是最朴素、很简单的黑白灰三色。前一阵看到电视上报道有人在新屋的外墙上涂橙红色涂料,便劝其易色改为上述三色。且休言这三色简单,不妨去品赏一下小巷深处的深院古宅,它粉墙黛瓦,若然还筑有飞檐翘角及两叠或三叠马头墙的话,那种庄重、宏伟、美丽,真要你相信!
苏州园林的建筑讲究的是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寓意深远。即便是街头巷尾的人行道上,在转角处恰到好处地有一丛幽篁,或苍劲的古松柏,一两块就地取材的太湖石。如果尚有余地则不妨或打造出一亭翼然,或再延伸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长廊。
在古城里,每一个公交站头,都是古雅的双半亭,而且飞檐翘角,其建筑风格与古城民居的建筑风格一拍密缝。在这古亭中最养眼的并非有什么金碧辉煌的其他建筑,恰是最简单的、用玻璃罩着的、两三幅小学生用毛笔书写的书法。内容是或一句古训,或言简意赅的哲理。颇耐人寻味。这一言半语,用传统的国粹毛笔字写来更是一道精彩的、靓丽的风景线,特别在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城中!是没有比这更美、更有文化内涵、更简单、更含深意的绝妙打扮的了!再深入地一想,还妙在这是我们儿童稚嫩的手执笔写的(接班人哪)。若然这条街上,尚有“文革”中幸存下来的、“乌油锃亮”的百年老店的店招挂在老店的门楣上——这些,都默默无言地在透出着丝丝缕缕沉淀了数千年的书卷气,这才是历史文化古城应有的气息。
孩子们的书法,让人在等车的空隙里,还可以欣赏一回。这,不亦乐乎?不亦雅乎?
我与老伴每天散步总是沿着公交站头走,为啥?欣赏古亭与孩子们的书法耳!累了,可以在亭里歇脚小憩、浏览行人,欣赏书法。赏个酣畅后,兴尽,则步行、乘车两便,悠然而归矣!其散步之乐岂止仅在散步中?
在城市建筑中比较难打扮的是人行天桥和高架桥,尤其那高架桥的灰色粗糙的桥墩一根根竖在那儿,在通衢大道上藏不住、遮不了。这可怎么个弄法?前几年,我瞧见这一根根的桥墩底部有爬山虎正在沿着桥墩往上攀爬,当时并未在意。可几年过去后的今天,忽然间它居然爬过了桥墩直向桥的底下全面铺开地爬去着……而且,已爬过对岸,从桥的另一边一长溜地垂了下来,于是,桥墩、桥底、乃至桥底的边上都是那有着质感的绿色爬山虎了,桥底是“挂灯结彩”,桥边上垂下的,竟是一长溜的绿色“流苏”了!它临风摇曳……瞧,这可有多美?多雅?它毋需你刻意地花人力物力去打扮它,让这天然的、可垂直绿化的爬山虎自己拼命地去攀爬着。尽可想象,再隔几年,待它们爬满了所有的桥墩、桥底、这景象会有怎样的美?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了自然的植物来美化这看似无法打扮的水泥高架桥!这何尝不是种大智慧?
点睛之笔还在于城市的水,如果一个城市建设得很美,可那儿的水环境欠佳的话,那活似一位大美人缺少双美丽的眼睛,那可不仅让人蹀足大呼“惜乎啊,惜乎!”这,恰恰是美的致命伤矣!苏州的小河,美也在她,可丑也在她!最难治的还是她。现在的市府是下了决心来治水的,去年,我见过几乎所有的小河都抽干了水、彻底清淤。现在,市府还下个大决心——换活水,这一来,水清有日的了。因为有言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