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指出,行政运行模式巨变、行政办事效率提高将成为未来临港的一大亮点,对港口产业深化发展极为有利,将使港口功能发挥到极致。优越的地理位置、货物往来的减税政策、完善的国家监管体系、发展成型的服务业等因素相互综合,使临港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贸区扩区优势,相互配套的港口、城市和产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又会进一步推动自贸区发展和港口都市化。
几年前,临港就提出打造“健康之城”、“绿色之城”、“智慧之城”目标,但因为地处远郊、社会配套零基础、在上海开发区中前所未有的300平方公里超大面积等种种劣势,使得其常住人口历经多年仍不足1万。临港管委会党组成员、综合计划办主任汤文侃认为,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两者必须相伴而生,产城割裂造成的“空城”、“睡城”势必变革。
目前,临港正借自贸区东风,进一步强化产城融合。滴水湖畔的软件园已引入39家企业,598名工程师将入住办公。即将列入国家一级渔港的芦潮港远洋渔港,将为上海水产业的发展和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做出积极的贡献。上海极地海洋世界项目、上海国际影视城项目、上海天文馆等重大功能性项目也将尽快落地,力争与现有的滴水湖、航海博物馆、上海鲜花港等形成组合拳,在2016年形成年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的规模。同时,重点商务集聚区建设将启动,城市公共服务和商务商贸功能也将进一步完善,以上海中学、六院为代表的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陆续建成。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