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一起,上海郊区农家的宅前屋后,阔大如荷叶般的芋艿叶子,在风中沉甸甸地摇曳着,上面有时还滚动着几颗珍珠般的晨露或雨珠,宣告本地有名的红梗芋艿已经在地下果实累累了。刚出土的红梗芋艿浑身滚着泥巴,胡子拉碴,模样丑陋。然而去皮烧熟后,顿时细皮嫩肉,晶莹雪白,上面若撒上点碧绿的葱花,或者嫩黄的干桂花,令人赏心悦目,不忍下箸。而且丝般地润滑,好不容易用筷子搛起,一不小心却滑落。口味细软、香糯。既可下饭、佐酒,也可当下午茶点。
毛豆最爱吃的是牛踏扁。比起其他品种来,牛踏扁可说是其貌不扬,颜色不像其他品种那样一身翠绿,却有些像美人迟暮般的枯黄,形状扁塌塌,像被老牛踏了一脚。然而口感糯、韧、香。牛踏扁上市后,用咸水煮上一锅,然后喝一口酒,嚼几粒牛踏扁,悠然自得地从夕阳西斜吃喝到夜色浓浓,所费无几却又滋味美妙。
吃青菜,必买上海本地小棠菜。这菜有小油菜、小白菜、上海青等名字,但“小棠”二字听起来很甜美,像是邻家妙龄女孩的名字。小棠菜模样玲珑秀气,菜梗菜叶间比例均匀。将小棠菜放在油里一炒,顿时水汪汪的,稍不留神就会由青转黄,很考验火候的掌握。所以炒起小棠菜来,要像大哥关心小妹一样用心。小棠菜没有一般蔬菜的苦涩,味道有点甜,纤维丰富却不需费力咀嚼,稍稍用舌头一抿,即可下咽。小菜场里,环境总是湿嗒嗒、乱哄哄,但小棠菜得到了善待,在一个圆形菜筐里,一棵棵小棠菜白的根茎朝外,绿的菜叶向里,摆放得整整齐齐,看上去像石库门里的人家,虽然寻常,却被上海阿婆和阿姨收拾得山清水秀,不容小觑。
冬天喜欢吃崇明大白菜,挑裹心结实的,买来后用竹筷从根部穿过去,系上绳子悬空吊起,要吃时就“掰”几片下来。上海人是将大白菜叫作黄芽菜。同客菜的大白菜相比,黄芽菜软糯,大白菜脆嫩,所以客菜的大白菜宜做泡菜。而上海的黄芽菜,宜做烂糊肉丝——那是将黄芽菜烧得“塌塌酥”,如羹似粥一般,没牙也能吃,味道鲜美。
钟情本地菜,其中也包含着故土情结,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也不能由此菲薄客菜。比如蚕豆,上海本地虽嫩,却颗粒过小,没有嚼头,且有点涩嘴。吃蚕豆是宁愿吃客豆。比如萝卜干炒毛豆。毛豆虽要用本地的牛踏扁,但萝卜干就非要萧山不可。上海也有萝卜干,但确实没有萧山的好。
文 / 王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