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师承 桃李遍地
上海的凄冷冬雨,并没有挡住听众的脚步,马革顺老人也早早来到上海大剧院候场。在贵宾室里,来自各地的合唱指挥们兴高采烈地纷纷与他合影,坐在轮椅上的他却一脸平静,似乎正在酝酿登台指挥的情绪。由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和交响乐团演出的这台师生音乐会,邀请了王瑾、王燕、娅伦格日勒、王军、张锐、徐瑞琪轮番指挥,他们是出于马革顺门下的老、中、青三代学生,如今分别在上海、广东、北京以及国外从事合唱指挥和人才培养。上音指挥系主任张国勇教授说:“马老培养了大批学生,学生们又培养了很多学生。现在全国合唱活动蓬蓬勃勃,作为领头人的指挥如追溯师承渊源,大多要归到马老身上。他还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合唱学著作,创作了一批合唱作品。所以,说他是中国合唱事业的泰斗,绝对实至名归。”
马革顺1986年就在上海音乐学院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并没有退出合唱舞台,至今仍有本科生、研究生到他家上课。在近年来上海的各种合唱音乐会上,记者也常看到他参加排练和登台指挥。
说话风趣 排练严格
学生们在舞台上指挥,马革顺则坐在第一排靠边的座位上凝神聆听。既然是师生音乐会,马老当然做好了登台指挥最后两首曲目的准备。在学生王瑾、王燕的搀扶下,迈上指挥席的他刚坐定,就转身对观众风趣地说:“感谢大家来参加我和学生们的音乐会,我糊里糊涂活到了100岁,今天和大家共享排练的艺术。”据张国勇说,原先的计划是马老登台指挥两首曲目,为此还特地到歌剧院排练了两次,但下午他又提出把演出改为排练。显然,马老是为了让观众分享他对音乐的理解。为此,他对合唱团员们说:“我的体力、精力都衰弱了,记忆力也不太好了,指挥到半路上也许不行了。如果大家唱得好,请帮帮我的忙,也许能混过去。”一番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马老话虽客气,开始排练后却极为严格。亨德尔的《因有一婴孩为我而生》刚开始的女高音声部,他就中断了数次,反复要求调整力度、节奏和发声位置,真是一丝不苟。
吹毛求疵 观众敬重
短短的第一首合唱曲,他反复“折腾”了20多分钟才作罢。第二首曲目是用中文演唱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雪花》,大家本以为相对容易一些。但第一句“雪花轻轻地飘”,就被马老不停地打断,10多遍之后才转到第二句。
百岁老人的思路如此清晰,指挥姿势如此精准优雅,堪称奇迹。也许是担心听众感到枯燥,马老侧转身说:“今天我们是用模拟排练状态来改变音乐会的方式,还要请大家忍耐一下哦。”观众席爆发的掌声显然没有对他产生丝毫影响,打过招呼后,他仍然沉浸在对合唱团的“吹毛求疵”之中……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