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九寨、雁门为首”。从春秋战国到近代抗日战争,在雁门关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争达千次,一部雁门关军史堪称半部华夏5000年重大国防军事篇,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
我们一行30多人的旅行团乘坐旅游大巴上午10时离开云岗石窟,不久即进入两山之间的公路,只见两山群峰挺拔,山连着山,地势险要,沿路看不见房屋,于12时30分到达雁门关停车场休息就餐。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脉,古称勾注山,亦名西关与宁武、偏关合称“三关”,为中国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抗击历史上的外来侵略而闻名中外。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开始游览雁门关。据介绍:雁门关自东周贞定王姬介十二年(公元前455年)赵襄子出兵越过勾注山兼并代国以来,历经2400多年,而真正建关则是在唐初,设寨驻兵,以防突厥。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关城移至旧关东北5公里的现址。这里高峰对峙,其形如门,大雁过往,也只能从门洞中飞过,加之东西两面十八隘连为一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在历代中有数十位立有战功的大将军手持各种兵器,骑在战马上的大型石雕像安置在山门前面的两侧。在山坡两旁设有商店,游客可以购买食品、饮料和纪念品。到了雁门关小北门只见石墙高7米洞门3座。在门洞上方的横额有“雁门关”三个大字。而在另一门洞上方额区刻“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门洞高12.5米,主体为明代所筑,残缺部分于2010年重修如初,恢复了明代面貌,城门上建何关楼、名雁楼。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城上原建筑毁于1937年,现在主体为1982年重建,2010年重修。
在门洞右侧,有一块石碑告示:1937年9月30日,由于平型关、茹越口的相继失守,雁门关处于孤立无援的两相夹击之中,阎锡山弃关退守,日军不费一兵一卒,占领雁门关。
日军强行征调村民拆用雁门关幸存木结构古建筑取暖。次年冬季,由于村民不配合,日军实行杀、烧村民2人和房屋数十间,一些古建筑如六部庙、李牧祠、明月楼、威远楼、甬楼等多处历史古迹被日军陆续折毁殆尽,一座中华名关遭受毁灭性破坏。此碑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日军所犯的罪行。
穿过门洞,继续游览位于镇边祠南侧的窟洞院。院内共有窟洞十一孔,古朴的窟洞曾接待过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帝王22位、将相22位、公主53位。1948年毛主席赴西柏坡的途中登临雁门关时,也曾在此短暂停歇。在雁门关城墙两侧还建有长城直通山顶,笔者也登上长城拍了一些照片,然后下山乘车返回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