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几年级的中学课本上,学过一篇名叫《看云识天气》的课文,起首好像是:“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及至第一次在戈壁大漠的天空中领略到变化万千的云,已经是十多年后在新疆采访时了。“晴天娃娃”淡积云,“雨神”浓积云,棉花糖般的层积云,张牙舞爪的沙尘云……所谓云卷云舒,果真如此。
当然,气象部门早就用上了更先进的观测系统和数值预报系统。这个时代,已经用不着再看云识天气了。在一个科学类网站以“云”为关键词展开搜索,最前面几页肯定是云计算的天下。还有谁在研究自然界的云吗?
采访过来自新西兰的多媒体艺术家道格拉斯,他发明了一种有意思的云状分类器。一架相机连着一台电脑和一套度身定制的程序,自动拍摄形形色色的云图:若云彩“好动善变”,相机快门加速;当云朵“懒洋洋”时,拍照频率也相应放缓。这些云图通过网络,源源不断地送达地球任何地方的云状分类器。于是,参观者只需轻触屏幕上的按钮,就可从中选出最爱的那片云。
这和电影《心动》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处。最终没能走在一起的恋人,男主角每次想起女主角时,便拿起相机拍一片云,日积月累存了一大箱,名曰:这就是我想起你的日子。
我的英国同行加文·普雷特-平尼没有那么文艺,他自小着迷于看云,进而疯狂地钻研一切与云有关的科学知识,后来还成立了“赏云协会”。加文写了一本观云指南,中文译名为《宇宙的答案云知道》,腰封上印满了各个畅销书排行榜的推荐,我最喜欢《读者文摘》的那句:爱上一朵云吧,它能使得你保持和大自然一致的步调。没错,这段日子每天醒来第一件事便是看看窗外那片云,再看看手机上那个以云为图标的软件,确定要不要开窗呼吸大自然的味道。
很早就听说过一个名叫“亚洲棕云”的名词,一种西至印度东抵中国、悬浮于空气的颗粒物和污染物形成的云层,会在一定湿度条件下转变为雾霾。只是这些年,没有听闻后续研究进展。关于云的艺术创作固然好看,但如果云真的知道宇宙的一切答案,真期望有更多国家更多人研究云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