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新视界/专访
     
本版列表新闻
~~~——访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徐有威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抢救尘封的“小三线”历史
——访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徐有威
王蔚
董春洁 绘
  本报记者 王蔚

  徐有威,男,1964年1月出生。198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副主任。主要从事民国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0年起研究上海当代史,主要以上海小三线建设(1965-1988)研究为主,目前承担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一段既辉煌又艰难、既振奋又曲折的特殊历程——三线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故事,至今仍是共和国的深深记忆,也是许多人烙在心间的一段生命印迹。

  1964年起,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所谓三线,是以地理位置来区分的,沿海和边疆的省市自治区为一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地的西南、西北大部分地区为三线,也称战略大后方,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称为二线。而一线和二线地区也要有自己的后方基地,这就是俗称的“小三线”。

  上海的小三线建设设在了邻省的皖南和浙西山区,是以生产常规兵器为主的后方工业基地。从1965年选点筹建开始,到1988年调整结束,上海小三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小三线中门类最全、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

  如数家珍道出三线始末

  作为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近年来,徐有威把研究的重点聚焦在了上海的小三线建设和由小三线建设衍生出的种种社会和家庭的风云际会上。

  研究历史的学者,不仅沉醉于过去,更会从尘封的史料中去捕捉对未来的借鉴与启示。徐有威和他的研究团队努力向着这个目标靠拢。

  说起上海小三线建设的历史,徐有威如数家珍。他说,1965年5月到1971年底,是上海小三线基本建设的第一时期;1972年至1978年,上海小三线进入军工生产的大发展时期;1984年8月到1988年4月,是上海小三线的调整交接时期,即最后一个时期。在安徽省和上海市联合领导小组的主持下,从1985年9月开始,双方召开多次会议,商定上海三线企业移交给安徽的事宜。第一批交接工作自1986年10月8日始,至1988年4月,上海小三线在皖南的80家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给了安徽。

  据徐有威团队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一批有关上海小三线建设的数据被较为准确地统计了出来。他说:“上海小三线建设,从1965年由上海工业、物资、建材、交运、卫生、电力等14个局所属65个单位包建开始,到1984年夏季调整与交接前,在皖南徽州、宣城、安庆3个专区和浙西临安县境内,建成了81家全民所有制独立单位。其中有55家工厂、2家运输队、1家变电所、3家物资供应站、5所医院和防疫站、5所中学、7家管理机关、1家计量所、1所干校和1家农场。另外,上海小三线还建有工厂附设小学39所和厂办集体事业单位38个。上海小三线共有在册职工54437人,家属17000余人,共投资7.52亿元,占地面积24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占用面积106万平方米。”

  原汁原味再现难忘历史

  《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是徐有威主编的一本新书,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编著。作为一本口述史资料,它采用的是对43位上海小三线建设的亲历者逐一采访的方式,通过当事人口述、采访者整理,最终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徐有威要做的是尽可能去原汁原味地再现那段难忘的历史。

  三线建设的神秘性源自被输出的技术和行业是军工性质,涉及国防战略安排,从基础建设到招工,从投产到停产,一切都被要求悄悄地进行,不能公开见诸于报端,相关的档案和往来的公文属军事机密,迄今也无法对外开放。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当事人的口述成为眼下抢救这段历史最有效的办法。

  找在世的人,找三线建设的亲历者,找当时一些重要工作的决策者,这样得出的成果无疑是极具史料价值的。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陈锦华,道出的是上海小三线为什么选址皖南;曾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常务副市长和公安部部长的阮崇武,回忆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撤回小三线企业及员工的跌宕过程……

  历时四年半,43位口述者逐一将上海小三线建设兴衰起落的一个个细节还原了出来。

  “口述实录最接近真实,但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唯一的信源,我们还会通过多种途径一一比对口述者所说的是不是客观,是不是事实。”徐有威说,研究当代史的方法有许多,但找到在世的当事人,是研究其他时段历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用一个个数据反驳质疑

  近年来,有关当年国家决策三线建设的“是非功过”时有争议,甚至还出现了怀疑和否定的声音。对此,徐有威认为,这种杂音是完全有悖历史背景的,也是不公正的。

  徐有威从掌握的大量史料出发,分析了三线建设特别是上海小三线建设对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第一,对全国性的战略后方国防工业生产和科研基地的建设贡献良多。上海小三线先后共建成以“57”高射炮(弹)、新40火箭筒(弹)为主体的12条军品生产流水线,一些军品质量和工艺被评为部、市级优质产品,有的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小三线生产的军品,在支援越南、柬埔寨等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和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对外贸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兵器工业部的表扬。

  第二,区域性有限度地调整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上海小三线在军工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一批民用产品,包括钢材、水泥、汽车、家用电器、轻工机械、煤矿机械等13大类24种民品,分别获国务院所属委办的嘉奖,有不少产品属于国内首创和独家生产,有的质量和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些产品被评为部、市级优质产品。

  第三,推动了内地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上海小三线先后在皖南山区和浙西临安县境内建有冶金、轻工、机电、化工、通讯、运输、汽车制造、电力、建材、仪表和文教卫生等十多个行业,并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这对合作开发工业比较落后的皖南山区,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发挥了较大作用。可以说,小三线也孕育了我国最早的“城镇化”建设的雏形。

  此外,上海小三线造就了一支能出征、肯吃苦、顾大局、守纪律的干部职工队伍和科技队伍。历年来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干部职工有13人次,通过办学、上学和自学等多种途径培养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500多名,有工程师、主治医生和经济师等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医务教育人员800多人。按小三线调整人事政策回沪参加上海经济建设的广大干部、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后来也成了上海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研究三线建设出于责任

  “我之所以热衷研究三线建设,既是对这段历史的个人喜好,也是出于一个历史研究工作者的责任。特别是作为上海人,我更要对当年牵涉到上海千家万户的迁移三线过程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研究与判断。”徐有威说,今年11月2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致函上海大学,他领衔申报的《“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已获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他也因此成为全国小三线建设研究的首席专家。

  徐有威说,在众多采访对象中,令他和同事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原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后勤处处长王中平。“我们是在2011年初一个寒冷天去拜访年过八旬的王老的,他向我们娓娓叙述他与上海小三线的点点滴滴。仅过数月,当我们再想联系王老做补充访问时,没想到他已经溘然长逝了。”徐有威说。

  “至今,在小三线地区还有许多我们的上海老乡,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那里,但他们的付出,很多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只是,我们不应该忘却了他们。”徐有威说。

  比如在采访安徽宁国胜利水泥厂的几位老工人时,研究团队成员了解到,他们是上海人,因小三线建设与大山深处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又一辈子留在了宁国的一个小乡村。他们苦过、怨过、悔过,但他们坦然地接受了现实,积极乐观地生活着。一位姓丁的师傅对大家说:“苦,我们吃尽了。那时候进厂的路是我们修的,厂里通电,电线杆是我们自己扛的,一扛就是十几里路,每次回家时,肩膀都淤血了。累,那时候真累,不过我们真的没有怨言,觉得那是我们应该做的。那时候能做点事,心里是真的高兴。”另一位姓闵的师傅说:“那时候厂里生产出的水泥,都是我们这几百个人用手一个一个搅出来的。我们的手经常被磨得流血,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就这样生产出了一批批高标准的水泥。正是小三线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好评,后来上海的许多重大工程建设,都指名要用胜利水泥厂的水泥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娱新闻·广告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新视界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专访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万象/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 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抢救尘封的“小三线”历史
新民晚报新视界/专访A15抢救尘封的“小三线”历史 2013-12-29 2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