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吴江路上,有个洪智小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有个“家”,叫中途之家;家里有两位“家长”,王元洪和毕智江。他们在此一守20多年——~~~
吴江路上,有个洪智小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有个“家”,叫中途之家;家里有两位“家长”,王元洪和毕智江。他们在此一守20多年——~~~
吴江路上,有个洪智小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有个“家”,叫中途之家;家里有两位“家长”,王元洪和毕智江。他们在此一守20多年——~~~
吴江路上,有个洪智小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有个“家”,叫中途之家;家里有两位“家长”,王元洪和毕智江。他们在此一守20多年——~~~
吴江路上,有个洪智小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有个“家”,叫中途之家;家里有两位“家长”,王元洪和毕智江。他们在此一守20多年——~~~
吴江路上,有个洪智小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有个“家”,叫中途之家;家里有两位“家长”,王元洪和毕智江。他们在此一守20多年——~~~
吴江路上,有个洪智小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有个“家”,叫中途之家;家里有两位“家长”,王元洪和毕智江。他们在此一守20多年——~~~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江路上,有个洪智小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有个“家”,叫中途之家;家里有两位“家长”,王元洪和毕智江。他们在此一守20多年——
点一盏温暖的灯 等那个回头的人
曹文清
  本报记者 曹文清

  吴江路靠近南京西路处,有一幢白色宿舍楼,干净、整洁、亮堂,每间房间都配有液晶电视和空调,洗漱用品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楼里住着不少曾经迷失自我的刑释解教人员,这里是“上海洪智小区管理服务中心”的“中途之家”,王元洪、毕智江是这里的大家长。

  浪子迷途,锒铛入狱,走出大墙,却常常陷入无住房、无工作、无户口的困境,想重新做人,却不知从何做起。“帮教一个人,挽救一个家庭,平安一个社区”王元洪、毕智江二十多年坚持付出,以情动人,帮助回归人员安心开始新生活。至今,“洪智中心”帮助的166人无一重新犯罪,全部洗心革面,奉献社会。

  回归者 不再彷徨

  上世纪80年代,王元洪和毕智江都是威海路街道的个体户,他们在石门一路附近各自经营着水果店。

  当时,弄堂里住着几个刑释解教人员,出狱后四处碰壁,游手好闲惹是生非,搅得街坊四邻人心惶惶。见此王元洪急了,“如果社会不安定,到处有人偷、有人抢,我们的生意肯定做不好。”王元洪当时是威海路街道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他找到那几个刑释人员请他们到店里帮忙。“请这些‘山上下来’的朋友,当心吃亏!”不少人为他捏把汗,然而事实证明,有了稳定的收入,这些“浪子”是愿意回头的。于是,王元洪发动协会其他成员接收刑释解教人员,毕智江也是其中一个。

  从那时起,王元洪与毕智江便与安置帮教“结缘”。两人不仅为刑释解教人员提供工作,还常作为志愿者到大墙内帮教。为创造更多安置岗位,2000年他俩拿出多年积蓄,一同创立“上海洪智贸易有限公司”,公司大门始终向回归人员敞开,为他们提供岗位,公司存余房屋成了“中途之家”。

  漂泊者 发现港湾

  见到记者采访,洪智道路协管员老卫打开了话匣子。很难想象这个看上去颇和气的人曾两次犯罪入狱18年。1990年他因盗窃被判刑15年,期间父母去世,出狱后走投无路一时冲动又因诈骗“二进宫”,2008年再次刑满,好不容易谋了份生计,谁料上班第一天,老板要他先交150元试工费,老卫破口大骂后丢了工作,只能睡桥洞,“那时我想,干脆回监狱算了。”没想到,3天后王元洪找到了他。

  那天他第一次踏进洪智中心,王元洪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如果你真想改好,我们一定尽全力帮你。”老卫将信将疑,毕智江二话不说,先预付了他第一个月的工资,又给了他一套协管员制服。“穿了18年囚服,怎么也想不到我会有穿上制服的一天。”老卫感慨道。

  (下转A5版)  (上接第1版)

  协助管理市容,难免常受气,老卫说按他以前的脾气绝对会动手干架,但这些年他坚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因为“社会没把我抛弃,我自己更要争气。”如今的老卫因工作出色已“升级”成小班长,还收获了美满姻缘。协管路段一家单位的女工见他认真踏实,对他默默倾心,两年前他们结婚了。婚礼上,老卫请毕智江当证婚人。之后两位公司领导又东奔西跑,帮他落实住房。再过一周,49岁的老卫就要当爸爸了,接二连三的喜事,让他红光满面,难掩幸福。“五年前,我一无所有,如今我有房子、有事业、有家庭,是洪智把我从歧途拉回了正轨。” 

  迷途者 寻到方向

  事实上,王元洪、毕智江所做的并不仅是安排工作、安排住所那么简单,帮教从大墙内便已开始。二十多年来,无论工作多忙,王元洪和毕智江作为帮教志愿者,每个季度都会准时前往上海所有的监狱,探视静安籍的服刑人员,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思想上的教导。 

  “墙内帮教不仅要有热心、爱心,还一定要有恒心。”毕智江说,为了巩固服刑人员的改造信心,对每一个签约结对的对象,他都一定会坚持帮到出狱,决不半途而废,哪怕是十年甚至二十年。 

  小张25岁时误入歧途,因盗窃罪被判入狱七年。第一次见到毕智江,小张十分抵触,不愿开口。直到第三次见面时,小张终于吐露了心声,原来年纪轻轻失了自由,他心灰意冷,感到生活没目标,没希望。“你还年轻,未来大有可为,不如把刑期变成学期。只要你肯学,我愿意尽全力帮。”这句话为小张指了条明路,而毕智江也说到做到,拿着书单,为他一本本采购教材。 

  经过刻苦学习,小张顺利获得了本科学历,他越来越有信心,每每与毕智江聊起学业,总是神采飞扬。毕智江鼓励他道:“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本事,一定会有伯乐赏识。”之后,他又考取了高低压电工证书。小张减刑出狱后,凭借着专业能力被一家500强企业相中,如今已是令人羡慕的高薪白领。 

  至今,与王元洪、毕智江等静安区帮教志愿者结对的服刑人员,百分之九十都不同程度获得表扬、减刑。 

  自新者 安居乐业

  2008年,民非组织“上海洪智小区管理服务中心”成立,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洪智”为刑释解教人员创造了更多岗位,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翻看洪智中心这一年的简报,龙华烈士陵园吊唁、参观禁毒博物馆、延安老区红色之旅,还有每季度一次的座谈……这其中,满是王元洪与毕智江的心血。

  如果没有投身安置帮教的事业,或许王元洪、毕智江的生意会做得更大、更成功。二十多年来,也曾有人质疑他们“为什么好人不帮,帮坏人?”然而在王元洪和毕智江眼中,他们只是一时失足,绝非一无是处。没人帮他们,他们就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子,也会让更多无辜的好人受伤害;有人帮他们,他们便能自立更生,贡献社会,服务社会。 

  13年来,受王元洪、毕智江帮助的回归人员全部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其中12人还获得市、区“见义勇为”称号,曾经的抢劫犯如今路见不平抓劫匪,成了市民眼里的英雄。王元洪说,看着他们安居乐业,重新融入社会,这种成就感是“赚大钱、发大财”无论如何都比不上的。 

  2008年刑满释放的老肖,刚刚结束了5年安置帮教期,如今正积极争取成为一名帮教老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王、老毕把我们当自家弟兄一样关照,我也想跟他们一起,挽救更多迷失的心灵。”

  “以诚待人,以心教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静安区司法局帮教科科长丁海蓉说,我们应该记住王元洪、毕智江这些民间力量的无私奉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娱新闻·广告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新视界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专访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万象/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 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让家家户户过一个温暖的冬欢乐的节
大大,够亲切!
点一盏温暖的灯 等那个回头的人
16号线开通第一天 尝鲜老人挤爆站台
抢来金手链赌场输光 换来铁手铐千里归案
报头
广告
新民晚报一版要闻A01点一盏温暖的灯 等那个回头的人 2013-12-29 2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