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应台湾中时集团旗下《旺报》邀请,参加两岸征文颁奖典礼,并随大陆媒体参访团访问了台湾各地,与台湾媒体高层和民间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同宗同族,语言与文化一脉相承,大家日常交流没什么障碍,常有相见如故的感觉,很开心。只是涉及政治或一些敏感话题,彼此还是会小心翼翼,话说半句,或旁敲侧击,绵里藏针,但又不失分寸,这种时候,你会庆幸汉语文字极大的包容度和使用者对文字把握的能力。
倒是两岸征文的许多作者,感情直露,语言直白,不管是大陆人看台湾,还是台湾人看大陆,他们都是自己直接的感受,直言不讳,从细微之处,看一个同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社会。有台湾作者写道:“大陆和台湾习惯互称对方为‘熟悉的陌生人’,就像再见面的旧恋人,你觉得她和以前没有两样,但是一旦试图开口套近乎,你会发现时间和距离从来都不是虚无、没有意义的东西。”彼此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甚至话语体系都有了不同。不管你愿不愿承认,隔阂和纠结是客观存在的,双方直观的比较,挑剔也会成为常态。这从许多征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但愿这种比较是善意的,理性的,而不是放大对方的优缺点。如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先生所说,是互相借镜,有利两岸的认知和沟通。
征文中的两个故事
《我在那块土地上生活得很好》
这是一位署名Ni的台北女孩, 她是南京大学的交换生。临行前,亲朋好友多有疑惑和不解,告诫她:“不要乱吃东西”,“那边卫生不好自己多注意点”,“小心身边的人,他们比较……”可她从踏上南京土地第一天起,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学校派车接机,校园服务社慧慧同学一整天陪着她,帮她把几十斤的行李搬到五楼,冒着零度以下的严寒四处奔走,帮她办妥一切手续,还陪她坐地铁去买生活用品。带着山东卷舌音的这第一个女孩,给她留下深刻印象。Ni称她为“小天使”。之后,她又遇见家住扬州的女孩娟儿,是她同班同学,每次回家都不忘带扬州小吃与她分享,还帮她选课,向她介绍系里大大小小的事,上课为她留座位,休息日陪她郊游。暑假回台湾时,娟儿亲手缝了个名片袋,绣上她的名字,从扬州赶出来专程送她一程,当天再坐汽车回家。Ni说因有了娟儿的纯朴热忱,使她很快融入只有六名女生的南大政治系。还有芳芳、茜茜、沛沛、程程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女孩,用尽苦心腾出研究生仅剩的时间,陪她去内蒙古、北京玩。因Ni是二游北京,她们为了让她感到有新意,曾在凌晨上网收集资料,努力消化一篇篇景点的介绍,还不忘找些有趣的轶闻故事,为的是隔天可以当一个好向导。Ni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在大陆“我也曾经在一个拥挤的地铁车厢被人踩到数次,我也明明是站在第一个位置却目送两辆地铁离去而挤不上车,我也曾在烈日当头排队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插队……然而,我会时时提醒自己,在他们十数亿庞大人口压力之下,这是正常的现象。更何况有好多人在我需要帮助时都大方地伸出援手,并且我也有好多可爱贴心的大陆朋友,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去过台湾的人都津津乐道台湾的人情味,其实,人情味哪里没有啊?
《台北人对书店的珍爱》
他叫黄梵,南京理工大学艺文部文学教研室主任,去年在台湾研修。可能因为是文人,他在台湾最喜欢逛的就是书店。他在征文中写道:“我常在台北闹市区逛街,已经获得一种经验,无论拐进哪条街道或小巷,你都可以指望撞见很不错的书店。台北车水马龙的街巷对书店的钟爱,真有如南京街巷对银行的珍爱。”台北市区只有区区二百七十余万人,但大小书店、收费写作班、文学堂数量惊人,著名的诚品书店在台北有十八家分店,敦南旗舰店还实现了二十四小时营业。黄梵老师写道:“我想,一个城市要有何等的文化崇敬,才能支撑书店昼夜开门,开门需要的不只是勇气和愿望,它一定用什么抓住了从欲望泥沙中露出尖尖的文化景仰,赶走了南京街头任由银行驰聘的金钱气。”有一天,黄老师去台北的温罗汀,想见识传说中那些奇奇怪怪的小书店。忽然望见政大考试书店的招牌,他本能地想避开,他想到了大陆考试书店的大量应试书,他认为那是基本否定了文化探索的可能。不过那天,他还是拐进去了,想看看究竟有何不同?他写道:“缩在一家地下室,乍看,它像个自闭者。”他踱来踱去,找了许久,最后只在店堂后面发现一些考试书,其他提供的都是各类考试涉及的所有原著、参考书。黄老师最后写道:“说真的,我也愿意在其中徜徉,浏览森林一般陈列的文学经典、哲学经典、科学经典……总之,它不像大陆考试书店,只向学子提供一块文化墓地,让学子历练抄写碑文的无用之功。”黄老师对文化的热爱和对金钱的鄙视似有点偏激,但台北闹市无处不在的书店对同胞总是一个提醒吧。
两岸征文中的民间认知程度
《旺报》举办的两岸征文已是第四届,每一届他们都会把优秀征文结集出书。从这些已发表的征文中可以看到,虽然编辑的意图还是有一定倾向性,但总体来说,你可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人民的交流由浅入深,释放善意,看对方的长处反省自己,还是主要的。当然也有一些带偏见,不够理性的声音。比如有一篇台湾人写的《“医”冠禽兽》,把自己几次受气的看病经历宣泄成文,给大陆的医疗界抹了一把黑,这至少是以偏概全吧?一个厦门的男孩,曾怀着美梦去台北大学求学,也许把一个地方想得太理想化了,结果大失所望,在他眼里,台湾除了“捷运里整洁有秩序,公交车司机礼貌热情,满大街亮眼的台客台妹”,几乎都看不上眼,甚至把众口赞誉的台北夜市文化,也说成是千篇一律,“基本上都是米线、鸡排、蚵仔煎、珍珠奶茶、芒果冰。”其实,台北夜市的小吃有上百种,美味可口。何况温馨的夜市不只是小吃,还有许多个性化的创意作品,是年轻人展示技艺的舞台。厦门男孩显然也有点情绪化,对台湾的了解过于肤浅。
两岸分离近四十年,彼此固有的不良印象或许不能一下澄清,但民间的交流,沟通,是能逐渐拆除心中的藩篱的。刘兆玄先生在颁奖会上说,大陆这些年来台湾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已达300余万,但对十几亿人口来说仍是极少数,台湾也还有一千余万人从未来过大陆。所以只有让更多的人互相来往,深入了解,建立起互信,两岸问题的解决才有民意基础。这话当然说得不错,但相对来说,大陆人民对台湾可能更了解一些,更热爱一些,因为在赴台旅游开放之前,台湾的企业,产品,文化,都比较早地就进入了大陆。从永和豆浆、真锅咖啡、旺旺食品,到台湾校园歌曲、云门舞集、赖声川的话剧,乃至星云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法……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我们更早地分享了台湾产品的优质,看到了台湾对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硕果,也学习了台湾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活方式,甚至台湾许多用词也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引领”“愿景”……等等。应该说,在同一大文化的背景下,大陆对台湾文化有一种内在的亲近感,比其他文化更容易接纳。也许,这还包括台湾过去对外来文化的吸纳,经过沉淀,融合,已很有中国特色了。反而有时觉得台湾同胞对大陆这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崛起、社会发展,认知和分析还是不够的。征文中对大陆的正面评价,较多集中在年轻学子的勤奋,好学,有竞争力;或者普通人的友善,好客等表面现象。有一位台中的作者,由台湾毒淀粉事件引发,在征文中写了篇《台湾人该醒醒了》,倒是说了些真心话:“台湾人向来自我感觉特别良好,遇到中国大陆爆发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抨击力度之大可以想象。这样的舆论氛围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媒体的煽情报道。将爱台意识与新闻事件结合,形成台湾媒体的一种特殊现象,台湾制造就是品质保证,但大陆制造就是黑心。”他认为从台湾的社会生态看,第一是台湾媒体出了问题,对大陆的报道负面为多,使对大陆的刻板印象深植台湾人心。其次,人们自我优越感强烈,对大陆好的事情就常表现出掩耳盗铃之行为。他觉得原因是1949年后,台湾与大陆形成对抗思维,“但时代演变至今,这样的情势已在改变,两岸合作也渐取代了竞争。……台湾人应该醒醒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台湾才会进步。”这是台湾的好声音,其实,对大陆也一样。
能否超越两岸比较情结
以美美与共并进
有位北京的获奖作者写了篇《台湾到底有多好?》,把台湾的好与不好如实地表达出来。比如:丢了的钱包有人循着里头洗衣单据送回酒店前台;问路时,对方可为你画张地图;坐巴士去机场,大家下车时听司机先生说的那声“谢谢”,真有受宠若惊之感。她认为这是台湾经济腾飞之后几十年里不断自我修正的结果,这种修正有社会规范的作用,也是人们自省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过程。但台湾今天仍存在许多问题,除了经济的滞缓,这些年媒体的过于娱乐化倾向,电影等创作的单一,图书的过度包装,年轻人说话词语的匮乏,反映了台湾文化小清新背后缺乏思想的张力。而这些问题也在调整过程中。由于两岸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尤其是人口总量都有着很大差异,所以各自的发展脉络,社会现状自然就会不同,把两岸的问题都放在过程中来理解,比简单地比较优劣、好坏可能更接近事物本身,也更容易心平气和地取长补短。台湾交通大学学生陈燕行的征文题目是《跳出两岸比较情结才能真正了解对方》,他通过与大陆交换生的接触,提出了“改变二元对立思考”的观点。他说:“这样的对比有意义吗?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总会落入两岸的比较情结,正因为两个社会存在着复杂又紧密相连的关系,让我们习惯把任何事情放在二元对立的价值上思考。”他认为:“就连台湾小小的校园群体中,都存在着南北部的文化差异,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对岸幅员广大、十三亿人口的社会。”观念改变,交流的方式就会不一样,“我原先总问陆生‘你觉得台湾跟大陆有何不同?’到后来渐渐改为:‘你觉得台湾跟大陆各有什么特色?’与陆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慢慢理解两岸的不同,但这样的不同没有高下之分,仅是依循两个社会脉络发展出来的现况。”
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在为《两岸征文选萃》的序中,引用了鲁迅先生《故乡》中的一段:“在多年后再次见到儿时的玩伴闰土时,已觉到彼此之间有了一道阻隔的的墙。当他看到侄儿和闰土的儿子水生一如自己和闰土当年那样无间,侄儿痴痴地问何时再回来,说水生还与他有约时,鲁迅感慨道:‘我竟与闰土隔阂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很感谢《旺报》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两岸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坦诚地交心,在了解和理解中发现彼此的美美,从而去寻求未来的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