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今年起京沪两地将兴建剧场逾百座,票价屡创新高~~~
     
2014年01月0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起京沪两地将兴建剧场逾百座,票价屡创新高
剧场翻新变“聚场”是喜是忧?
朱光
■ 当剧场变为社交场所,越来越浓的商业味也不可避免地掺杂其中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本报记者 朱光

  戏剧,是当下社会精神状态的即时反映。

  2013年在京沪两地上演的动静颇大的戏剧里,于创作方面突破有限——大多复排或改编经典如《万尼亚舅舅》、《推拿》、《喜剧的忧伤》等等。

  在形式方面狂飙突进——有一人刚入行就“单挑”千名观众的“黄西脱口秀”《开什么国际玩笑》,也有30名演员幻化100多个角色演出8小时长的《如梦之梦》。

  在票价方面更是一路高歌——在上海上演的《喜剧的忧伤》,创下前17排都是1280元最高价的纪录!而同样有明星加盟的《活着》、《青蛇》、《大宅门》的最高票价在880元至1280元之间,演出前半年就被抢空票房。

  至于类型——上海既开始在艺术上摸索以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排演颇具诗意的《老大》,也把戏剧直接与大众关注甚至焦虑的日常生活嫁接,剧场忽而就成了学校礼堂、公司大堂、相亲大厅,更像是班会、年会的余兴节目……

  缺失戏剧审美普及教育的观众,常年处于不知自己花钱买票是否吃亏的混沌状态……

  戏剧,在诞生之初,是精神的守护。现在,它被赋予的多重意义,不知是喜是忧。

  1  剧场集聚推动文艺产业复兴?

  今年起,京沪两地将兴建总共逾100座剧场,距离上一轮在中国建造剧场的热潮已过去近100年。当初,正是西方戏剧(Drama)传入中国被翻译为“话剧”,与戏曲“争锋”,结果酿出“文明戏”的时期。在“话剧”发源地上海,当年静安寺还算“郊区”之际,剧场也有三四十座,而2013年的上海,具有商业规模的剧场也不超过40座。

  眼下,北京预计投资105亿元,打造207万平方米的“天桥演艺集聚区”。预备于5至10年时间,构建50个大中小型剧场,7条演艺特色街。而“天坛演艺集聚区”也将建设10余家剧场。上海,在已有近40家剧场的基础上,再翻番新建40余家剧场,主要集中在环人民广场带和外滩源。在修复“文明戏”时期建造的老剧场的基础上,延续文脉,于环人民广场一带再修建约30家;在外滩源的11幢洋楼里恢复11家戏院。光陆大楼里,原来就有一家700座左右的光陆大戏院,这家戏院将被“复建”,而其余10座大楼由于层高所限,将会辟出一定空间,建成各具特色的10个小剧场。

  除了黄浦区的这两个戏剧聚集带,不少商场也投入剧场建设。美罗城5楼的一个约为700人的剧场已经开工,明年末著名导演赖声川领衔的台湾表演工作坊将入驻。喜马拉雅中心的剧场正在筹划节目引入。环球港的剧场与小型演艺秀场、万达广场的演艺配套剧场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而长宁和徐汇两个区,从政府层面就开始着力建设文化品牌。缤谷广场一带将建造一个大剧场、一个中剧场和五个小剧场的群落。而徐汇南滨江一带已入驻东方梦工厂,随之带动的文化演艺产业也会顺势兴起剧场建设……

  【点评】

  剧场,为“精神家园”提供“实体围栏”

  兴建剧场,不仅仅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具体体现,也顺应了百姓对精神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虽然,剧场,并非戏剧演出的要素。据开创了中国的“戏剧戏曲学”理论的叶长海教授介绍,无论是西方戏剧,还是中国戏曲,诞生之初,都是兴于祭祀,是为寻找“精神家园”。剧场,只是为“精神家园”提供的“实体围栏”的一种。千百年来,戏剧还可以在园林、广场、亭台、楼宇等各种环境上演。在历史长河里最常见的艺人演出形式,其实是“练摊儿”,通常还是在集市里。在菜市场里与鸡鸭鱼肉“竞争”的艺人,得以把戏剧“永流传”,靠的是“走心”——把自己的蓬勃情感“走”入观众的心。

  2  2小时话剧1280元值不值?

  戏剧(话剧)票近来一路飙升。看起来,2013年最高票价是《如梦之梦》,4026元。实际上,真正拔得头筹的“票价之王”是“剧场前17排都卖最高价1280元”的《喜剧的忧伤》,而且其制作成本相对最低。紧随其后的,是一系列舞美精湛的大制作,如《青蛇》、《活着》、《大宅门》等,这些剧目的最高票价都在880元至1280元,还有两个共同点:顶级明星主演;半年前就几近售罄。

  明星主演的戏剧,改写了观众的购票节奏。风闻陈道明和何冰主演的《喜剧的忧伤》要来上海,提前半年就有观众时刻关注开票时间。《喜》剧一开票,市面上就剩最高两档票:1280元和880元的了,没有“路子”买不到其余档次的票子。

  明星主演的戏剧,也降低了观众对“戏剧”原有的期待。《大宅门》顶着同名电视连续剧的盛名,斯琴高娃、雷恪生、刘威、朱媛媛也都是一等一的好演员。但全剧,败在了甚少导演戏剧的郭宝昌身上。这位德高望重的电视剧导演,把自己穿唐装的身影,影影绰绰地投影在舞台旁,“口述”一段自家历史,“让”演员现场演一段故事。每当观众的情感细流被剧中人感染,“走心”之际,就被郭宝昌的影子“抽刀断水”。

  起用明星主演戏剧,最对得起观众的是《青蛇》。无论是秦海璐、袁泉,还是辛柏青,在台上均跌打滚爬,使出了浑身解数。两位具有戏曲功底的女明星,“全身都是腰”。以往的同窗情谊,使她俩能默契到形影不差分厘——在一秒钟内同时伏地。如果是电影演员来,怕是要靠特技。

  起用明星主演戏剧,主办方最“亏”,观众最“赚”的,还是30多名演员,绕着观众转8小时的《如梦之梦》。因为,戏剧界最普遍的薪酬计算方法是“计时”。相当于4台话剧的时长,演员的薪水是平常的4倍,或等同于一部2小时话剧同时雇了120名演员。舞美的体量是一般话剧的12倍:一般话剧的道具装一辆集装箱卡车,而该剧需要12辆。演员排练磨合的时间延长,幕后舞美灯光服化的融合也难度大增。若以4倍的成本投入推断,戏票最高价也应乘以4,达到5120元——如此算来,4026元还是“划算”的。

  【点评】

  明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值钱”要素

  如纯粹做算术,两个演员辅以不超过一个集装箱卡车的道具,出演《喜剧的忧伤》2小时,最高单价1280元占总座位数近30%,与120名演员拖着12辆集装箱卡车的道具,出演《如梦之梦》2小时,最高单价1000元占总座位数6%相比,《喜》剧是在“印钱”了。

  当然,戏票值不值,并不是一道数学题。从百姓角度来看,只要能当面看到毕生偶像陈道明,哪怕他30年来第一次登台,演什么都无关紧要。因此,在对“戏剧”好坏概念模糊的前提下,明星是唯一“放之四海皆准”的“值钱”要素——票价自然也就“有理由”暴涨了。

  3  大众化背离精神守护初衷?

  除了剧场的大批量增长、明星的全情投入之外,在沪上演的话剧近3年来维持在每年200多台,越来越多的演出公司开始投资话剧制作,民营剧社的数量也维持增长、仅话剧中心的会员就超过5万名……

  不过,在走向大众的同时,戏剧是否也在背离其“守护精神家园”的初衷呢?

  北京青年导演黄盈向文化传统致敬的大戏《卤煮》在沪上演前,就因沿袭了经典剧目《茶馆》的“制式”而获得北京戏剧圈内外的一致好评。不过,当该剧在上戏剧院上演时,部分青年观众表示:“一直听说这出戏不错,但形式上没有惊喜。”

  形式,已经成为近几年来大部分原创戏剧“花样翻新”的最大甚或“唯一”领域,仅从花妙的“爆笑喜剧”、“魔幻惊悚剧”、“古装武侠言情剧”、“乐翻天互动话剧”、“暖心贺岁话剧”等一系列剧名“前缀”就可见一斑。而“戏剧”在学科上的分类,不过是“悲剧”、“喜剧”、“正剧”、“闹剧”几个门类,以上所有“前缀”,在学科上对应的不过是“喜剧”和“闹剧”两大类。

  当剧目形式的“花样经”翻到一定程度之后,剧场的“形式”也转变为了“聚场”——聚会、社交场所。看戏的目的,不再是“内省”,而是“外交”。于是,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看戏的“5D美食音乐剧”、一边寻觅另一半一边看戏的“相亲剧场”、一边展现旅途胜景一边演戏的“驴友剧场”等“多功能”演剧厅应运而生,创下国际先例。

  当下,由于原创力不足,经典改编的反复上演,更使得“形式”“必须”大于内容。孟京辉导演的《活着》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郭小男导演的《推拿》改编自毕飞宇同名小说,《万尼亚舅舅》干脆邀请俄罗斯导演来复排契诃夫的代表作,《喜剧的忧伤》改编自日本剧本《笑的大学》……能引发社会关注的大制作戏剧里,只有少数戏剧制作体更注重原创,如香港话剧团的《有饭自然香》、台湾表坊的《如梦之梦》、以剧作家为班底的龙马社的《我爱桃花》等。

  【点评】

  “原创”已不是戏剧面对市场的“卖点”

  中国话剧史专家、上戏教授丁罗男指出,当下戏剧只求扩大观众面的情形,其实与上一轮批量兴建剧场时期的“文明戏”“争艳”的情形类似。起初,“文明戏”是个褒义词,是指相对于“封建迷信的传统戏曲”更加“文明、进步”的“现代话剧”。但是,随着在舞台上插科打诨、取悦观众的嬉闹手段大面积普及,甚至有剧团纳入大变活人、水中耍蛇等“狗血”剧情,以求感官刺激,“文明戏”最终走向衰落……

  “原创”已然不是戏剧面对“市场”的“卖点”。在搜索引擎输入“2013原创话剧”,显示的结果大部分是校园话剧,根本跳不出上文所涉及的任何一部剧目。戏剧,反映的就是当下社会的集体精神状态。那么,究竟是观众不需要精神指引,还是戏剧人不愿意甚至没能力原创精神产品?

  戏剧“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戏剧精神,怎么就感受不到了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法治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地产资讯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地产资讯
   第A32版:地产资讯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8版:广告
剧场翻新变“聚场”是喜是忧?
新民晚报焦点A04剧场翻新变“聚场”是喜是忧? 2014-01-02 2 2014年01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