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0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俗花样翻新 喜庆环保两不误
左妍 钱俊毅
  今天上午,记者特地走上街头倾听市民声音。不少市民表示,新春佳节注重家人团聚,烟花爆竹并非必需品。

  在石门二路,65岁的张喜妹告诉记者,民俗虽然重要,但并非一成不变的,应倡导新民俗。这几年,家里基本都不放鞭炮了,她和老伴也在子女的号召下改用发电子贺卡的形式庆祝新年。

  今年元旦期间,张阿姨花了一个晚上制作了几张动态的电子贺卡,发给自己的好姐妹,她之前还在专门的手机应用程序里上传自己和朋友的头像,制作了一段滑稽的舞蹈视频,朋友圈内反响很好。

  来到南京西路恒隆广场,安季姗小姐停住匆匆的脚步,和我们说起了自家新春的“环保”三大“法宝”——电子鞭炮、大红春联和“年年有余”挂件。每年春节前夕,全家忙着张灯结彩,里里外外布置得红红火火,过年的氛围瞬间就有了。不仅如此,她还把大红“福”字贴到公寓楼的大门上,让邻居们也感受到浓浓的春节气息。安小姐说,今年春节她仍将放弃烟花爆竹,取而代之的,是和父母一起写春联,和爱人到花鸟市场去选购几盆花卉,元宵带孩子去赏灯,陪伴家人过一个无污染的春节。 

  家住新闸路的李志行老伯表示,他“力挺”这项倡议,希望越来越多的社区能成立舞狮队、锣鼓队、秧歌队等表演队伍。“如果通过这种载歌载舞的民俗方式来庆祝新年,既替代了鞭炮,减少污染、噪声和安全隐患,也充实了老年人的生活,增强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这才是新年给人暖意的更直接表达方式。”李老伯认为,新年民俗不可丢,要传承,但也要与时俱进,希望政府部门能多宣传绿色的庆祝方式,让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 左妍 钱俊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地产资讯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7版:新民环球/商界
   第B0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9版:地产资讯
   第B10版:地产资讯
   第B11版:地产资讯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市场之窗
   第B1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5版:市场之窗/家电
   第B16版:广告
“烟花爆竹”做“减法” “健康文明”添“加法”
年俗花样翻新 喜庆环保两不误
新民晚报焦点A07年俗花样翻新 喜庆环保两不误 2014-01-09 2 2014年01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