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那天一早,我中学同班好友,已在加拿大定居的巢玉华夫妇,从多伦多驾车出发,专门带我去参观白求恩故居。因为他们知道我作为一名医生,瞻仰白求恩故居,肯定心仪已久,非去不可。
白求恩故居坐落于多伦多以北200多公里的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小镇。其由一幢两层木结构的故居和两间平房纪念馆组成,中间相隔一个花园草坪,四周绿树成林,美丽宁静。故居1976年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于2012年新建而成。白窗蓝墙的小木楼故居,外观三角形山墙优雅别致,草绿迷人,内部原样陈设,华美温馨,存有许多遗物,二楼有白求恩1890年3月3日出生后用过的小床和西式摇篮。与其相得益彰的纪念馆则显现代时尚,结构明亮,富于线条,有诸多文字、图片、油画、雕塑、实物和影视资料。
纪念馆进门那尊白求恩的全身雕塑深深地吸引着人,他身着茄克,双手插在裤腰袋,凝神注视着远方。综观纪念馆,共辟有10多个展区,其中有英雄的诞生地、青年诺尔曼、年轻的学徒、追求仁慈的人、攻克肺结核、工作中的挫折、纪念白求恩等专栏。几处电子屏幕不时滚动播放着介绍白求恩生平事迹的大量珍贵历史镜头,既真实再现了其在西班牙、晋察冀前线抢救伤员的艰难岁月,也生动记录了其牺牲后延安军民痛哭失声的感人场面。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纪念馆内还展示出中国各界捐赠的不少纪念品,其中有刻有《纪念白求恩》全文的象牙微雕、有中央美院李琦教授创作的白求恩肖像画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人民深切怀念白求恩,白求恩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我更特别注意到在纪念馆的陈列中,有那幅我们最为熟悉的白求恩在前线弯着身子给八路军伤员动手术的大照片、有他设计改良的各种手术器械、有他用过的那只万能小药箱、还有《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等外科著作。
参观之中,你更可意外地发现,一个真实的白求恩,和我们心中的白求恩以及白求恩精神并非完全可以画上等号,但这是可以接受的和理解的,英雄的成长也有一个经过磨炼的曲折过程。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那深刻影响我们这一代人的白求恩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我、激励着我,特别是我成为骨伤科医生这三十多年中。
当然,白求恩精神中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还有两个极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即使在当今,无论对精英白领,还是平民百姓,乃至对各行各业仍有很好的人文引领价值。特别是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更要当作一种职业最高境界而予以终身追求。回头看加拿大人对他的评价是:胸外科及战地医生、发明家、社会化医疗制度的倡导者、艺术家、人道主义者,这或许比我们迄今了解的要更为全面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