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下颇有些“官不聊生”的味道了。
在人称“禁令年”的2013,决策层连出十余道金牌,从“舌尖”管到“车轮”,从“楼堂”禁到“墓地”,连月饼、贺卡、烟花爆竹都巨细靡遗。囚禁权力的制度笼子,正被细细编织,同时惩治官员的力度也堪称空前,去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处分18万余名违纪干部,光是违反八项规定的问题,就查处了24521起。
当官真的不容易了。有好事的媒体以“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为题,随机抽取100位公务员调查,居然有93位受访者称“公务员不好当”,还有人表示受“禁令”影响要考虑离职。这个样本很低的调查,目前还不足为凭。到了2014年年底,倘若近年来热得烫手的公务员考试显著降温,回归平常,倒是可以让人长长地松一口气,见出新一轮反腐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确乎起了史无前例的效用。
当官这事儿,一直让百姓在纠结中艳羡,在艳羡中纠结。
晚清名臣李鸿章有很多无厘头的传说。有一则是说他不满于族中一名晚辈的不学无术,说像你这般什么都不会,将来也只有做官一途了。郑逸梅笔记中,记下李鸿章的一句名言,可为互证:“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有一句著名的调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廉为官,三年官囊亦有十万银两入账,厚利如此,不但超过成功的商人,喝五吆六的地位更非商贾所能及,就难怪略识之无的人,都汲汲营营于仕途了。
回到现实,孩子们对国考趋之若鹜,除了看好公务员的社会地位与职业稳定性以外,不外乎还有这样一些诱惑。政府部门办公条件优越,很多地方,最好最堂皇的大楼是政府,公务用车也很滋润。官当大了,官威也盛,抖点威风摆摆派头的颐指气使,看在孩子们眼里,也爽呆酷毙了。有时甚至还能凌驾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之上,仿佛当了官,就一切皆有可能。
如今,官员的好日子,开始岌岌乎可危,这或预示着百姓的好日子愈来愈多。某些官员的好日子,与易贪易腐相关,所谓“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其大摇大摆有恃无恐之状,已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不知让多少人愤怒过、抱怨过、痛恨过,结论往往是积重而难返。
向最难的事痛下手术刀,目标是以制度的笼子限制权力,换取长治久安。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个新提法,叫国家治理现代化。纵观中国百年史,现代化的路走得艰难甚至血泪斑斑,其起伏纠结,往往和权力的嚣张无度相牵连,也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远未到位。从“管理”到“治理”,从权力运行的封建性到现代化,中国的好日子或才开头。
很多官员终于意识到,习近平一年前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并非说说而已。如果官不聊生能换来中国好日子,换来中国现代化的骐骥一跃,就太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