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干冽的冷空气,常常令人不由自主一个激灵。不仅仅是因为体感的冷,而且因为冷空气闻起来似乎总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原来,“闻”这件事是大有科学道理可讲的。最近读到一篇译文,引用美国费城莫奈尔化学感官研究中心的嗅觉科学家帕梅拉·达尔顿的解释:随着气温下降,气味分子的移动也会变得缓慢,鼻子深处的嗅觉受体把自己埋得更深了。
我的一个小伙伴,近来常常怀念童年时代爷爷家暖炉的味道。热腾腾的炉子上,有时是一锅汤,有时是一壶水,有时是各种美味的涮烧,整日不曾熄过火,一屋子暖融融的味道也就不曾断过,至今都清晰地留在她的记忆里。
而我也深信,四季是有不同味道的。属于冬季的典型味道,除了冷空气,便是似烧似烤的烟火味。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误以为那是街口转角那家排档的味道,因为记忆中,复旦东区门口冬夜里热卖粉丝汤的档口便是那股味道。直到去年,才知道,冬季空气中越来越常见的烟火味,与食物无关,那是过量的PM2.5。
以色列的科研人员曾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证实,遇到有气味的物体时,大脑海马区和扁桃核都会产生明显反应。美国的研究者也在小鼠催眠实验中确认,对大脑的部分活动进程而言,气味在长期记忆的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闻到一些气味,勾起一段回忆,这样的通感在大脑影像学和细胞水平上都是成立的。
如此看来,所谓“闻香识女人”,没什么了不起。而且,相形之下,动植物对嗅觉的使用比人类似更聪明几分。沙漠中的蚂蚁会利用气味找到自家的门。水稻被虫子叮咬之后散发出的“重体味”,有时还能招来害虫的天敌。小鼠闻到一点点猫科动物尿液的味道就会落荒而逃。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二十几年前还刊载过一个案例:一条狗总爱舔主人腿上的一颗痣,最终这颗痣演变成一个恶性黑素瘤。科学家此后相继在大鼠和小鼠中观察到类似的“嗅出疾病”的能力,并逐渐厘清了原理。
动物辨认气味,为的是趋利避害。人呢,闻味记味又是为了什么?禁不住异想天开:闻到讨厌的烟火气后的人,可否像小鼠一样长记性,从此再不去做那些制造烟火气的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