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即将到来。在上海,有哪些与“马”有关的趣闻轶事值得关注?本地民俗中又有哪些“马”味弥散坊间?在此,请读者们跟着本报记者一同走马看申城。
农历马年将至,申城处处洋溢着迎新年的喜庆。连日来,沪上许多景点、商业中心广场等,纷纷搭起了由各色骏马组成的造型装饰,再配以各种以“马”为主题的对联,营造出了浓郁的佳节氛围。“花开天下福,马跃人间春”、“燕莺新气象,龙马壮精神“、“万马奔腾为江山添锦绣,宏图再展与日月竞光辉”……马年,让市民更多了一份期许。
马是草食性家畜,在4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服,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壮劳力”和军事行动的“急先锋”。正是因为马自古就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担纲重任,据上海文庙顾问顾延培介绍,千百年来人们极为喜欢马这一属相。而且,与马相关的成语有很多,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可见其祥和之寓意。
顾先生还说了件马与猴的趣事。自古养马的地方一定要有猕猴,寓意祛病消灾之用,如今在北方的拴马桩子上,仍可见猴子的石雕,这便有了辟邪一说。
顾延培还说,在中国人的传统民俗中,马历来是吉祥的,马年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誉为吉祥之年。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喻贤才。同样,上海也有一句民间俗语,叫作“羊女婿,马媳妇”,大意是嫁的女婿要温和点,找的媳妇要能干点。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择偶观延续至今,并已成为上海男人和上海女人闻名世界的标志性符号。更巧的是,上海人还把心灵手巧、善于持家理财的家主婆称作“马大嫂”(买、汏、烧的谐音)。
上海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大教授仲富兰也表示,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身高八尺五寸,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 本报记者 王蔚
实习生 赵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