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栋楼里有一间“温馨小屋”,有人说它是一所微型“老年大学”,也有人赞它是“升级版”的石库门。独居老人严惠华打电话告诉在美国的女儿说:“‘温馨小屋’管头管脚,一条龙服务,尽管放心好了……”
冷漠从这里开始消融
每月的15日,大楼门厅总是热闹非凡:维修家电,理发,量血压,小缝小补,就连扦脚师也被请上门来,居民们扦着脚、聊着天,脸上乐呵呵的。
高楼林立,邻里之间看似近在咫尺却又形同路人。620号居民楼如何消融居民“冷漠症”?故事得从“温馨小屋”的创始人胡秀花说起。2006年9月,大楼居民汪阿婆夫妇痛失爱女,这场打击使老两口痛不欲生。老人的不幸触动了邻居们内心深处的柔软,大家自发上门安慰。亲人般的温情如涓涓细流,在曾经门户紧闭的大楼里流淌开来。
在钢筋水泥森林里,怎样重寻那份温情?党员胡秀花仿佛有了答案。她与楼组长等商议,开始着手创建“温馨小屋”。在居委会和物业的支持下,她们自己动手,将底楼一间五六平方米的闲置房屋装扮一新,为大楼居民提供一个活动场所。
一场场活动轮番上演
小房子取名“温馨小屋”。屋子不大,但由离休干部谢谷沛等居民捐献的桌椅、书柜、电脑、音响等却一应俱全。一踏进大楼门厅,走廊里摆满由孙善兴老人布置的盆栽,绿意盎然。
活动逐渐多了起来。每周,戏友会、山海经、茄山河轮番上场;每月,“七老八十开心坊”活动将更多的老人聚在一起。“戏剧大家唱”活动还走出大楼,邀请社区戏迷参加。90岁高龄的京剧票友汪萍倩曾因女儿和老伴相继离世而倍感孤单,在“温馨小屋”,老人逐渐走出了阴影。
“温馨小屋”又扩容了
2010年底,“温馨小屋”又扩容了。在曲阳街道支持下,胡秀花决定把大楼的其他闲置场所也利用起来,她和志愿者们把脏乱不堪的25楼改建成清新雅致的“竹廊”,随后又在27楼开辟了“康乐家园”,居民们从家里搬来书桌和沙发,捐出卡拉OK,很快,一个40平方米的大间和三个小间焕然一新,街道还帮助配置了乒乓桌。乘电梯抵达24楼,拾阶而上,只见鱼缸内鱼儿游弋,沙发边摆放着杂志……底楼又诞生了“便民服务点”和“休闲学习室”。
7年来,胡秀花和志愿者团队关爱着大楼的每户人家,更温暖着疏远的人心。如今,楼里的54名志愿者与22位独居老人结对守望相助,至于哪家电脑故障、电视机打不开、洗衣机不转了……楼里的居民总是能及时得到邻居们的帮助。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