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样一则报道,上海江湾镇街道欣逸民政干部和志愿者每天不定时与独居老人通电话,或采取上门等方式,询问独居老人的情况。可时间一长,有的老人觉得不耐烦,有时还会产生误会。虽然关爱老人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是,独居老人各自的生活习惯、个人的性格不尽相同。有的老人喜欢清静,不喜欢别人来打扰自己的生活;有的老人喜欢热闹,最怕的是孤独;有的老人喜欢与人交往,有的老人不喜欢与人交往。我们不该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为老人服务。
江湾镇街道欣逸居委会在摸清情况后,及时调整服务方法,想出了设“留言本”的办法,在独居老人家门口挂一个“留言本”,让独居老人和同一个楼层自愿结对的志愿者每天在“留言本”上“签到”,有什么情况和需求可以写明,无法“签到”的志愿者会及时上门询问。这一改革措施的出台,受到了独居老人的欢迎。
相比较有一些社区志愿者开始时为独居老人服务的热情很高,当遇到独居老人的冷漠、甚至抵触时,一下情绪低落。不是反思自己的方式合适不合适,而是一肚子的委屈和埋怨,干脆不当志愿者了。江湾镇街道的志愿者做法为我们做了个好的榜样,使志愿者的服务更加适合独居老人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