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还没快餐的概念。早晨上班像打仗,争分掐秒,要挤几部公交车,有时早餐就在路上解决了,或一副大饼油条,或粢饭包油条。按照快餐要快速供应、即刻食用、价格合理、标准化制作等要素,大饼油条算不上正宗的快餐,因为不可能标准化制作,其他几条倒都符合,算是“原生态”的快餐吧。
那年初冬上北京办事,带我去前门开业不久的肯德基,成了京城友人颇为自豪的一档节目。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才得以进入店堂,要了由两块家乡鸡和菜丝色拉、鸡汁土豆泥、可乐、小餐包组成的套餐,花费了十来元钱,几乎占了我当年月工资的五分之一。初次品尝“洋快餐”,是在长队、拥挤和嘈杂声中完成的。比照快餐的理念,与大饼油条正好相反,只有标准化制作这一条严格符合。尽管费时费钱又费力,但美式炸鸡、菜丝色拉、土豆泥独特的口味,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可惜这些年在肯德基已吃不到清香爽口、带有奶香味的菜丝色拉了。两年后,和蔼可亲的“山德士上校”来到黄浦江畔,肯德基落户外滩的东风饭店(原来的海员俱乐部)。到外滩去吃“肯德基”,不仅是儿子,也是我当年节假日向往的一件事。后来,家门口也开出了肯德基,还有麦当劳、必胜客,就近就能轻松悠闲地享受“洋快餐”。这样,“洋快餐”的味道,不只在于餐食的风味,还在于就餐的环境和理念。统一的标识、柔和的灯光、干净的桌椅、敞亮的柜台,还有整洁的洗手盆,让人有到家的感觉。即便只点一杯饮料,也能心安理得落座。喝完了,也不必担忧会有服务员在你面前使劲翻台扫地,用“肢体语言”赶你走。
查资料才知道,在此之前,已有捷足先登的“洋快餐”试水。老北站,当年是上海南来北往人流最多的地区。1982年, 沪上第一家专营“洋快餐”的北站快餐厅在天目东路33号开设,引进美国快餐厨房设备,供应配套快餐,日销量高达5000客。不知什么原因,最早的“洋快餐”并没能长盛不衰,有多少人记得这家北站快餐厅?反正我是没去品尝过。
在“洋快餐”入驻前,其实中式快餐已兴起。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的流动人口就达100万,“吃饭难”成了当年的一个社会问题,于是在大办第三产业时,各色快餐店应运而生。那时,许多市中心的影剧场都有快餐服务,比如南京西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仙乐剧场,西藏中路上的和平、红旗、大上海电影院,利用地下室、咖啡厅等场所,向路人供应盒饭。那时,福州路上的“美味斋”,每天中午门庭若市,一楼快餐厅猪油菜饭、肉骨头汤香气扑鼻,四五角钱便可美美享用一餐,真是价廉物美。记忆中,我们这个城市当年引领过中式快餐的,当数“荣华鸡”了。上世纪90年代,“荣华鸡”曾“跨过”长江、“越过”黄河,在武汉、太原、天津、北京等地开设了分店。七八元一组的套餐与肯德基比拼过一阵子。只是好景不长,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好味道,更多的倒是套餐中的“配角”咸菜毛豆子。据说,中式快餐的瓶颈是标准化批量生产,一百个大厨做出的红烧肉,会有不止一百种的味道。当然也有突破的,比如号称“千份快餐一个品质”的“真功夫”。
快餐的味道离不开方便面,以前叫做快速面。那年出国访问,装了一大箱方便面。那时出访伙食费是包干的,为了从口里省下美元带回点舶来品,主打的食粮就是方便面了。那时的方便面还不太讲究口味,吃到后来都吃怕了。好在住宿的酒店都有免费自助早餐,有的还很丰盛,一天的卡路里主要就源于此了。
行走过不少城市,购物用餐最方便的还是我们这个城市。街头各色便利店星罗棋布,不少店还供应快餐。中午时分,便利店内人头攒动、饭菜飘香,组成一道独特的就餐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