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小撮数学和电脑的“骨灰级粉丝”意识到,网络的兴起暗藏威胁,可能引发前所未有的国家监控和商业入侵,严重侵犯网民权益。他们认为,密码学是抗衡这种威胁的最有效武器。于是,在这个政治、数学和技术交错的路口诞生了数字朋克,他们反对权威、迷信技术、强调隐私,成立了电子前哨基金会、维基揭秘等网站……比特币的设计理念中,依稀可见数字朋克主张。
实际上,数学家戴维·肖姆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即开始研究数字化货币,提出匿名通信的可能,并因此获称“数字朋克教父”。他为此共申请了17项专利,还为可行性电子货币绘制了第一幅“蓝图”。
肖姆其实已计划发行这种名为e现金的电子货币。然而,受网络泡沫破灭影响,他位于荷兰的公司“数码现金”在1998年倒闭,未能实现发行电子货币的理想。
从此之后,肖姆淡出了密码学和电子货币讨论的视野,但无论中本聪还是其他极客,提到比特币时总会用到肖姆的理论。
不少数字朋克以为,生意失败之后,肖姆会出售技术专利,但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更在乎控制而非财富。他认为,网络社会已经走到一个性命攸关的十字路口,如果不加以显示,可能出现《1984》中的局面。
难怪,回顾电子货币和数字朋克历史后,《星期日泰晤士报杂志》记者安德鲁·史密斯认为,中本聪嫌疑人名单上,或许应该添上肖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