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机施集团的一名普通吊车司机。今年是我进入机施集团工作的第39个年头了。自1975年退伍后,我就一直在集团开吊车。从小吊车到大吊车,从地面吊车升到高空吊车,在高空开吊车也至少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1999年,我参与了淮海路的新世界大厦建设(现今的K11);2003年、2004年,又参与了南京路的世茂百联建设——这些大楼在当时就是浦西的制高点了。到了2008年、2009年建造陆家嘴国金中心时,我开始着手创作摄影作品。工作的缘故,使得我能有独特的视野、取景角度,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常常让我拍到连自己都惊喜不已的好照片。
一次在上海中心顶上操作吊车时,吊钩转到东方明珠方位,与东方明珠的顶针成一直线时,我突然发现,这不是一个绝妙的创意吗?虽然实际距离有700多米,但通过“借位”,看上去仿佛是用吊车的吊钩,把东方明珠从云雾中“吊”了起来。那种感觉就好似孙悟空在东海龙宫里,吊起了一根定海神针!那简直不像是现代社会中的纯粹机械运动,而是神话般的感觉!
我还拍摄到了一组以环球金融中心为背景、以上海中心的东塔为前景的照片。在我的微博中你可以看到:我们位于上海中心的吊车最早是仰视环球的,而后逐渐到了可以平视环球,最后呢,我一直以俯视的角度看环球。这是一个角度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上海多年城市变化的见证,也是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楼成长的见证。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我们这些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建筑工人的骄傲。我想,在世界上数不胜数的高建筑吊装司机中,也许还没有像我魏根生这样的,能够有幸拿起相机持续地记录下那些令人惊叹的历史瞬间吧!
在2013年的摄影大展上,我的一组作品《海上奇观:虹》获得了银奖。当时,我们的吊车在500米以上实施操作。在那个晴朗的早晨,温度较低,低温云层基本都在三四百米,而在五百米以上的天空是非常晴朗的。太阳从天空中直照到我们的吊车上面,然后投射到云层,进而生成了吊车在云中的影子,煞是奇幻。这时,我意外地看到这影子周围竟然有一圈“虹”的光环。这真是个令人终生难忘的胜景!我赶紧举起相机,拍了下来。要知道,这需要多少不确知的条件组合到一起,才能有这样的机会啊。
我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吊车司机,在有时连我也不免觉得枯燥的工作中,我有幸被上天赋予了这么多难得的好机会,发现了“美”,并且及时地用镜头将它们逐一记录下来。
我并不是摄影师,没有那么高超的摄影技术,但是,我的眼睛、我的相机,的确忠实地见证了一个城市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大国际环境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见证了这些难得的“海上奇景”。也许,您还记得毛主席的诗词中的一段吧?
“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此话当真。站得高,不光看得远,还能领略到太多的“美”!
十日谈
影像背后的故事
要是给这些芭比娃娃都穿上军装会感觉怎么样呢?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