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下午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市委书记韩正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动力机械工程专家金东寒,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何积丰颁发“科技功臣奖”。韩正说,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构建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城市创新体系,让科技更好地服务发展、造福人民。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主持会议。市领导殷一璀、吴志明、李希、屠光绍、应勇、尹弘出席,副市长周波宣读表彰决定。市领导向获奖代表颁奖。
科技成核心动力
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韩正指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创新活力更加迸发。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最大动力,要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动力,强化市场作用、培养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要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让创新引领更加有力。抓紧部署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好张江示范区。要打造科技人才高地,让创新队伍更加壮大。要培育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好的文化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为科技创新之树施肥增养。
企业成创新主体
获奖数超科研所和高校总和
据悉,201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98项(人)。其中,28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4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224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德国籍超导电子学专家张懿获国际科技合作奖。在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明显增加,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1174项,实用新型专利1564项。企业牵头完成的项目131项,总数超过高校和科研院所,位居第一,反映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凸显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青年成为生力军
45岁以下获奖者逾六成
获奖者中,青年人才已成为本市科研队伍的生力军,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占主导地位,占62%。例如,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复杂疾病遗传机制研究中若干关键算法的研究与应用”第一完成人上海交通大学师咏勇博士34岁,是本次获一等奖中最年轻的一位。
在基础研究领域,获奖项目发表论文总数8669篇,被SCI、EI收录4164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次数47975次,部分论文发表在Nature及其系列、Science及其系列等国际著名期刊上,标志着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获奖比例创历史新高,达66.8%。其中,生物医药领域74项,占25.1%;新材料领域38项,占12.9%;新能源与环境领域45项,占15.2%;信息领域40项,占13.6%。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解决了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瓶颈,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