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创意行为,创意的成型并非创作过程的终结,还可以通过形象的复制或再创作,派生出各种相关产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衍生品。
音乐剧《狮子王》中,那些姿态优雅的长颈鹿徜徉于非洲草原的剪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根据长颈鹿形象加工复制的衍生品,放在家里的装饰柜里、桌子上,让人一眼就能回想起那自由自在的舞台画面。
《剧院魅影》中那位终日游荡在歌剧院地下的魅影,自始至终用面具遮面,虽形象恐怖却胸怀伸张正义的希望;那个复制而成的面具,也在剧院的柜台上成了畅销物。
记者曾多次采访英国音乐剧制作机构的人士,从他们的介绍中得知,衍生品的生产早已成为音乐剧制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些音乐剧连续上演10多年、20多年,走遍了世界各国,长颈鹿、面具等等衍生品,也早已走进了世界各地的千家万户。
显然,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增加了剧目的经济收入,是对剧目价值的最大化开发。但更重要的是,促使观众把观看演出时激发的情感,凝聚在衍生品上,对于加深记忆、延长剧目影响时间,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而这样的结果,也正是创作者们所期待的———任何一位作者,都不愿意自己的作品昙花一现。在欧美著名剧院的艺术礼品店里,琳琅满目的衍生品,已成为观众热购的商品。一旦有名剧、名演员的新款衍生品首发,爱好者甚至还会排起长队。在鼓励艺术创意成为文化支柱产业的今天,国内许多艺术产品的创作和制作,也越来越重视衍生品的开发与销售。无论是美术、动漫,还是戏剧、音乐会、演唱会,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事实上,衍生品的附加价值,除了经济效应和艺术创意,还包含着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如名作的首演剧院、名演员的诞生地、活动场所等,都会产生社会效应和连带的经济效益。比如在英国,甲壳虫乐队早期的活动地,就被保护成为文化旅游点;连福尔摩斯这个虚构的文学形象,也派生出了纪念意义,在所谓的故居里供人们购票参观。
在国内,艺术衍生品附加价值的开发和挖掘,还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毫无疑问,当人们经常通过衍生品感受艺术创意时,生活也会变得更加艺术,城市也会变得更有创意。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