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圈内圈外/文娱圈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艺术搬进生活
杨建国
  在演艺领域,衍生品也是舞台之外的一个亮点。许多观众还记得,走进上海大剧院观看音乐剧《猫》《狮子王》《剧院魅影》时,就能发现大堂的柜台上摆满了根据剧中形象或典型道具设计的衍生品,用剧目的代表性色彩、标记制作的T恤、帽子,装饰性手链、戒指等更是琳琅满目。观众购买这些衍生品,不仅可以留作纪念,实际上也把舞台的内容搬进了自己的生活。

  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创意行为,创意的成型并非创作过程的终结,还可以通过形象的复制或再创作,派生出各种相关产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衍生品。

  音乐剧《狮子王》中,那些姿态优雅的长颈鹿徜徉于非洲草原的剪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根据长颈鹿形象加工复制的衍生品,放在家里的装饰柜里、桌子上,让人一眼就能回想起那自由自在的舞台画面。

  《剧院魅影》中那位终日游荡在歌剧院地下的魅影,自始至终用面具遮面,虽形象恐怖却胸怀伸张正义的希望;那个复制而成的面具,也在剧院的柜台上成了畅销物。

  记者曾多次采访英国音乐剧制作机构的人士,从他们的介绍中得知,衍生品的生产早已成为音乐剧制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些音乐剧连续上演10多年、20多年,走遍了世界各国,长颈鹿、面具等等衍生品,也早已走进了世界各地的千家万户。

  显然,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增加了剧目的经济收入,是对剧目价值的最大化开发。但更重要的是,促使观众把观看演出时激发的情感,凝聚在衍生品上,对于加深记忆、延长剧目影响时间,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而这样的结果,也正是创作者们所期待的———任何一位作者,都不愿意自己的作品昙花一现。在欧美著名剧院的艺术礼品店里,琳琅满目的衍生品,已成为观众热购的商品。一旦有名剧、名演员的新款衍生品首发,爱好者甚至还会排起长队。在鼓励艺术创意成为文化支柱产业的今天,国内许多艺术产品的创作和制作,也越来越重视衍生品的开发与销售。无论是美术、动漫,还是戏剧、音乐会、演唱会,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事实上,衍生品的附加价值,除了经济效应和艺术创意,还包含着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如名作的首演剧院、名演员的诞生地、活动场所等,都会产生社会效应和连带的经济效益。比如在英国,甲壳虫乐队早期的活动地,就被保护成为文化旅游点;连福尔摩斯这个虚构的文学形象,也派生出了纪念意义,在所谓的故居里供人们购票参观。

  在国内,艺术衍生品附加价值的开发和挖掘,还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毫无疑问,当人们经常通过衍生品感受艺术创意时,生活也会变得更加艺术,城市也会变得更有创意。 杨建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民资讯
   第A12版: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人物·评论
   第A14版:圈内圈外/文娱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18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19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0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1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2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3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4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际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夜光杯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阅读/连载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目击
“睡莲”在手机外壳上绽放
把艺术搬进生活
草间弥生魅力延展
“朕知道了”广受欢迎
新民晚报圈内圈外/文娱圈A14把艺术搬进生活 2014-04-05 2 2014年04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