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0公路375处,我们一行果断下车。越过芦苇秸秆固沙的区域,踩踏着松软的细沙,深一脚浅一脚,登临一个又一个沙丘。风景渐佳。又登上一个更高些的沙丘,自然形成的浪纹,一波又一波地延伸,纹理清晰而柔美,令人不忍涉足。而散居的胡杨,则以一种千年凝铸的风韵,无言地向我们投来淡然的目光。渺无边际。那沙、那树、那天地的悠远。
今天浮尘天气,在沙漠腹地,天幕灰白,沙丘米黄,胡杨淡绿,道路浅黑。连绵起伏的沙丘,星星点点的骆驼草,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单调、枯竭、了无生机。然而这一切,自有无限风光,在深爱大自然人的眼中,更在他们的心里。
沙丘细软,一足陷入,沙粒侵入鞋袜,一时无法清除。而风吹刮而成的沙丘陡坡,也是一绝,坐卧崖顶,是难得的佳景。忽见不远处一股尘云由地腾跃,还在轻飘移步。乍看,以为狼烟。实乃龙卷风吹起了尘沙,展示了魔力。前些天,也看到沙漠遥远处尘沙烟直,还闪烁着光亮,神光一般,当时也不知为何物,还不无惊叹。原来都是普通的物理光学反应。深邃广大的沙漠,亲近你,是一生之必需!
全长430公里的阿和沙漠公路,全线手机信号基本未断,但微弱之处,几无反应。3G铁塔隐没在远处的沙尘之中。在约路标为460处,还设置了休息处和加油站。一路无忧。不惊不险,也领略了沙漠的魅力,应该感谢为此作出奉献的人们!
不是夏日,已觉燠热。车停路边,我操刀杀瓜,众人大快朵颐,暑热顿逝,疲累即消。
沙漠之旅,感觉发间、鼻腔和嘴里,都是沙尘,同行者一到宾馆就快活地冲洗了,洗却尘埃。我一忙,没时间了,晚餐时间到了。北京援疆指挥部卢总、王总接待了我们,很是热情。北京援友中有两位剃了光头的。都是来疆之后“剃度”的。其中一位告诉我,他本来只是前额稍秃,来此后,“荒漠”迅速蔓延,干脆全剃了省事。原因还是水里含氟量过高。
2012年5月4日 周五 喀什
昨晚真是“光打雷,不下雨”。今天一早竟是万里晴空,天蔚蓝蔚蓝。风也柔柔的。
今天还是“五四”青年节,难得一个好日子!指挥部一位已过50岁的同事说:“我们也好想过青年节!”我笑曰:“那我还想过儿童节,妇女节呢。”大伙大笑。
上午指挥部会议,研究中央领导来喀,有关迎接工作。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审改,并约浙一沟通近日工作。中午,地区叶林常务副专员又邀我们几位老总和陈总父母,到他住处用餐。他太太掌勺,端出了几只特色菜。其中,一只面皮肉,哈萨克族人叫做“拿手”的菜肴,颇为鲜美。清煮风干牛肉加红萝卜块,放置在一个大盘子。叶林用小刀把牛肉块切成小块,刚下锅的牛肉块滚烫滚烫,叶林不时滋滋吸吮着,捧着牛肉块的手心也受不住了。但他坚持把牛肉块切碎些后,让我们不停品尝。先撒上了一层皮芽子。后又倒入一碗面皮,也是现拉之后用牛肉汤现煮的,与牛肉块搅拌匀了,吃起来,真是有滋有味。牛肉块乍闻有点膻味,但一入口,只是鲜嫩可口,十分好吃。这一餐牛肉,大约是入疆以来,最美味之一了。是哈萨克族的美味佳肴。
风干牛肉选用的牛种,必须是4至7岁的母牛或奶牛,当年得处于“空胎“,即当年未予交配,未曾下崽。季节一般在十一月份,刚下了首场雪,一两天后即停歇了。这时牛羊正在转场,尚未抵达冬窝子,大啖带着积雪的草木。一周之后,即予宰杀。此时的牛肉因食寒,排放了身上包括积蓄在五脏六腑的赘物,周身显得紧致。宰杀后,犹如庖丁解牛,卸下一块块骨头,撒上粗盐,均匀揉搓在每一处,再用牛皮裹紧,悬挂风中。这其实是排酸的过程。一夜后,再悬挂毡房里,自然风干。在十二月埋入雪堆底下,食时再取。可见,虽无现代化的设备相助,也无什么科学食谱等指南,但从老祖宗那儿流传下来的方法,是最符合自然法则,也必然十分靠谱的。这是原生态的食物,难怪美,齿颊留香,愈吃愈想吃。叶林说,这是阿勒泰带回的,冰箱里放过了,已经少了点鲜美。叶林是从阿勒泰调来的干部。他从小生长于那片丰美的土地。我几次想先走,叶林拦住我,一定让我再尝最后一个菜:大肉。等了好一会儿,大肉上来了,原来是肉片炒木耳。薄薄的,味道还真不错。也是从阿勒泰来的大肉。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