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公益节地”成申城葬式改革大趋势
~~~“公益节地”成申城葬式改革大趋势
~~~“公益节地”成申城葬式改革大趋势
~~~“公益节地”成申城葬式改革大趋势
~~~“公益节地”成申城葬式改革大趋势
~~~“公益节地”成申城葬式改革大趋势
     
2014年04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申城八成墓葬小于1平方米
“公益节地”成申城葬式改革大趋势
姚丽萍
  本报讯 (记者 姚丽萍)今日清明,滨海古园出现了申城首座为爱心墓地捐赠人——金宜宽、王萍娟夫妇树立的纪念雕像,以弘扬普通市民参与推动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志愿精神。目前,申城各大公墓传统葬式中80%为小于1平方米的小型墓,“零占地”海葬率达到2%,“公益节地”已成申城葬式改革大趋势。

  来自市殡葬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本市离世人口超过12万,与上年大抵持平。申城早已实现100%火化,葬式则呈现多元化——每年60%在本市经营性墓地安葬,30%在本市公益性墓地或农村公益性埋葬地安葬,2%海葬,2%生态葬,1%在外地安葬,5%存放在骨灰堂中。

  近年来,本市大力推行节地葬,不断创新小型墓——树葬、草坪葬、花坛葬被市民普遍接受,单个墓占地面积较10年前下降了50%,普遍控制在1平方米以下。同时,选择“零占地”的海葬或土地可循环利用、骨灰终极处理的生态葬,接受度也日益走高。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91年申城便推行海葬,海葬率从当初不足0.2%增至目前的2%,海葬已成申城殡葬新风尚。

  在申城殡葬改革中,与“节地”并行不悖的,是“慈善公益”。2005年,70岁的市民王萍娟在滨海古园为过世的老伴金宜宽购买墓穴。老两口曾有个心愿:百年之后将自家的住房捐赠给社会,以便帮助孤寡老人。2007年,滨海古园帮助王萍娟实现心愿,建成“爱心苑”,专为烈士英模家属、贫困孤寡老人的身后事提供免费或优惠的长眠之地。此后,爱心苑也成为无主骨灰的安息地,目前已有1195具无主骨灰安葬,79岁的王萍娟依然是“爱心苑”志愿者。

  2010年,市殡葬中心推出880元公益性生态葬“普爱苑”,逝者骨灰存放在可降解的骨灰坛中,集体安葬于大花坛下,每坛占地仅为0.04平方米;半年后骨灰坛降解,骨灰融入大地,逝者回归自然;10年后,大花坛下的土地将循环使用。入住“普爱苑”的逝者姓名将被镌刻在统一墓碑之上,以便亲人祭奠。迄今,“普爱苑”在本市有公墓的9个区县已全覆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民资讯
   第A12版: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人物·评论
   第A14版:圈内圈外/文娱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18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19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0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1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2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3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4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际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夜光杯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阅读/连载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目击
申城八成墓葬小于1平方米
移动4G网络首次直播清明祭扫实况
两大花展巧妙应对小长假大客流
狠心母亲为泄愤 砍断儿3根手指
芦潮港一女子楼道内被捅死
《精彩上海休闲联册》今起预售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4申城八成墓葬小于1平方米 2014-04-05 2 2014年04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