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传统的进补理论基础上融合了现代进补知识,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可供广大读者参考应用,也可供社区医务工作者参考。
春夏季节的进补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四肢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的功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加以调补,即所谓“顺时气而善天和”,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延年益寿。
春季进补>>>
(1) 春季有三个月,从立春到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风、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春归大地,冰雪消融,阳气升发,万物苏醒,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春季进补首先要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节制和宜达春阳之气。春季进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2) 春应于肝,肝藏血,主疏泄,在志为怒。肝阴血不足,则疏泄失职,阳气升泄太过,表现为稍受刺激则易怒。肝最喜调达舒畅,恶抑郁恼怒。故春之时,务使精神愉快,气血条畅,使一身阳气运生,符合春阳萌生、勃发的自然规律。像《类修要诀》提到的那样:“戒怒暴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3) 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也开始旺盛,饮食宜选择辛、甘之品,忌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之物。初春阳气勃发,辛甘之品可发散为阳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如葱、姜、蒜、花生等皆宜,但不宜食大热、大辛之食,如参、茸、附子等。因春为肝气当令,肝过旺则克脾,使中土衰弱,不利健康。《千金要方》载: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摄生消息论》中载“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宜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在春季提倡多食含B族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现在营养学认为,缺少B族维生素,且饮食过量,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故应多吃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等。寒凉油腻之品易损伤脾阳,应少食。
春天是一个气候交替的过渡季节,有些人冬季保健不当,过食辛辣,真阴内耗,阴虚火旺;或恣食肥甘油腻,痰热内蕴,至春,被时令之邪所引,向外发散,而出现头晕胀、胸闷气满、精神倦怠、四肢沉重等脏腑功能失调之症。再加之气候时有反常,乍寒乍暖,一些年老体弱或者患有宿疾者,常易发病,谓“百草回芽,百病发作”之意。如偏头痛、胃痛、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精神病等最为常见。故春季还应服用一些中药,以调整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千金翼方》中提出“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三五剂”,可健身防病。《寿世秘典》记载:“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能除百病益颜色。”《千金方》也指出“三月之节宜饮用松花酒”,又说“春分后宜服神明散”,其方用苍术、桔梗各60克,炮附子30克,炮乌头120克,细辛30克,上药共研细末,有感时气者,用水调3克服之。以上为古人进补之宝贵经验,今人进补,尚需根据实际情况,辨证应用,方可取效。
夏季进补>>>
夏季三个月,从立夏到立秋,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夏季气候炎热,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需顺应自然,养生防病。夏季进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夏主火热,内应于心。心主血脉,藏神,主神志,为君主之官。夏季暑气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谓“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在炎热的夏天,切忌发怒,怒伤心,应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广,使心神得养。
(2)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食物调养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因此,饮食宜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适当选择具有酸味而辛香的食物,以增强食欲。夏季的饮食要多辛温,少苦寒,节冷饮,不可过用热食,以温为宜。此外,因出汗很多,常感口渴,适当用些冷饮,可帮助体内散发热量,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起到清热解暑作用,如西瓜、绿豆汤、赤小豆汤等均有良好的清暑解渴之力,但切忌贪凉而暴吃冷饮、冰水、凉菜、生冷瓜果等。冷饮无度会使胃肠受寒,引起疾病。
(3) 暑令酷热多雨,脾胃功能虚弱,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易引起疰夏。疰夏之症是因为脾胃功能呆滞,加之暑月调理不当,又感暑湿之邪所致。主要表现为:胸闷纳呆,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微热嗜睡,汗多,便溏,日渐消瘦。对体质素虚,易患疰夏之人,在秋冬之季可服用一些健脾益气之品。已患疰夏者可用芳香化湿、清化湿热之法健脾醒胃,可用藿香、佩兰各10克,滑石、炒大麦各30克,甘草3克,煎水代茶饮,有一定疗效。此外,对于一些阳虚阴寒内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腰痛、肢体疼痛等,可通过伏天调养治疗,使病情好转或根除。此称“冬病夏治”。
(4) 除此之外,对体质虚弱、年老体衰及慢性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滋补剂,如参芪片、固本丸、灵芝制剂、参苓白术散等,有良好诊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