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坝”封堵
防房颤后脑中风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的脑中风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而由房颤引起的脑中风通常更为严重,死亡率更高,也更容易复发。CIT大会主席高润霖院士指出,许多房颤患者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无法坚持长期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发生急性脑中风的房颤患者入院前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非常低。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另辟蹊径。科学家对房颤血栓形成源头的研究开拓了治疗新征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介绍,在非瓣膜性房颤中,90%以上血栓的形成与左心耳有关。心耳是心房的一部分,是从每个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在房颤发作时,左心耳中瘀滞的血液极易形成血栓或血块,这些血块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血管,从而增加了脑中风的风险。心血管病理生理学规律催生了左心耳封堵术。医生通过介入技术将封堵器植入心脏,封堵左心耳,封堵器材料和人体组织有高度相融性,如同在左心耳上筑建“堤坝”,预防左心耳内血栓引起的血管栓塞。WATCHMAN封堵器已获得我国CFDA批准,我国自主研发的封堵器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尽管目前该技术适用人群相对较小,但作为对不耐受华法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脑中风的一种精巧的新技术,它值得大众关注和了解。
介入“换瓣”
挽救主动脉瓣狭窄
成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由于梗阻的原因使得左心室收缩压升高和心脏向心性肥厚,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缺血,进一步影响到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患者心绞痛、晕厥、心功能衰竭和猝死的发生。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一旦出现症状,预后均不好。心力衰竭的患者预期寿命仅有2年,发生晕厥和心绞痛的分别是3年和5年。国外文献报道:出现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尽管应用药物治疗,但1年和2年的死亡率分别是25%和50%,死亡患者中50%属于猝死。
经导管瓣膜治疗是目前涵盖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介入治疗的一大类新技术,自2002年进入临床应用以来发展迅速,其中最重要的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其对于那些极高危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本身不适于或因合并其他并发症而无法进行主动脉瓣置换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这项技术将来也有望应用于低风险的患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徐波教授评价其为“人类医学史上器械创新对降低死亡率贡献最大的疗法之一”。由于问世时间相对短暂,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尚需积累更多的经验。 虞睿 图 TP